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秋天到去古道秋游去!温州最美的20条古道—奇峰异俗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11-2 11:11:31 人气: 标签:奇峰异俗

  田塘头古道,始建于1660年,南起鹿城区藤桥岙底社区江村金鸡潭,经白脚坳村、朱坪村、岭雪村、黄降坑村,北至藤桥镇田塘头村,全长约2公里,宽1.5米,最高海拔350米。这条登山古道是藤桥西片村民往来城镇、贸易经商、走亲访友、置办生活用品的必经之。

  古道建道伊始,早有平阳北港邑七个异姓兄弟于1622年迁徙至此。因当时是七户人家,故名字取为七个坦,后来更名田塘头。

  田塘头古道从金鸡潭沿着山清水秀、林密竹茂的南麓溪谷——“谷”溪畔通过,途中可观赏鲨鱼潭、雷公岩、读书桌、神仙潭、双龙找水潭、洗足溪、听泉、神玺、登山台、洞等诸多景点。再登山经过原红十三军部主任陈文杰办公旧址即田塘头杨府庙,拾阶登高而上便可到达古道终点——田塘头纪念园、陈列馆、红十三军活动旧址、原永嘉县委办公旧址等。

  田塘头村是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浙南长期斗争的著名老区村之一,时期这里曾经历了7场战斗。

  田塘头古道不仅给我们奉上了一道自然美景的饕餮盛宴,也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它我们对历史的回忆,感怀先人的风范。

  金山古道,北起鹿城区藤桥镇驿头社区和平村,南至林村,全长约3公里,宽2米。这条斑驳的古道传承了和平村和林村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情谊,是连接村与村之间生活、交流和发展的一条纽带。

  金山古道是一条有着深厚教文化背景的古道,鹿城著名的古刹——金山寺就坐落于此。金山寺系外垟檀越主诸公阳泰舍银兴建,因建在山上,故定名金山寺,后此处也以金山定名,距温州市中心约28公里。

  金山古道建于宋元时期,由卵石砌成,古往今来是香客进寺的必经之。明清时期,金山寺香火最为旺盛,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古道虽经历过翻修重建,但大部分道依然保持明清时期的风貌,其中五百级卵石砌成的石阶完璧如初。古道沿途处处胜境旖旖,堪称洞天福地,除金山寺外,还有一座斗姆元君庵,内有金山庵斗姆殿、斗母元君金鼎,此庵因斗姆元君金尊而得名。

  古往今来,金山寺和金山古道皆因玄觉大师而闻名。唐代禅六祖慧能大师的,法号玄觉,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俗姓戴,字明道,后人称之“永嘉大师”。玄觉大师当年于永嘉一地,并在此悟著了部分《永嘉集》与《证道歌》经语。瓯越信众为纪念他,在其当年的山野处建了伽蓝,这即为金山寺的前身。后毁于火,至明朝弘治年间(1422-1536年)重建。

  凡登金山古道进香,或在金山古道上漫步,至龙坪处,可止步耳闻鸟鸣阵阵,清风徐来,艳花簇簇,坪山松柏成阴。金山天池、流水岩、撑椿岩、道台窝诸景,不期而遇之间,美不胜收。

  石垟古道,属旧时驿道、香道。位于鹿城区藤桥镇境内,西起石垟村,东至埭马村,北靠龙娘山,全长8.6公里,宽2.5米,是鹿城区东西横向通往市区距离最近的一条民间古通道。据记载,古道建于元代1313年,虽历经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古道风情依旧。

  于晨雾中从藤桥镇北上下庄村,拾阶徒步穿越底新,但见田陇里的稻桩子像一个个士兵,队形划一,开始向你述说生活在古道边农人们的朴实与勤劳。

  走得有些累了,小坐于边亭中。“怡心亭”、“龙水亭”、“石林亭”和那唯一的马厩,心中便浮起了久远的思绪,究竟是抚慰过同马儿一起歇宿在驿站的绿林好汉,还是眷顾过着青衣绾小帽的书生?遥望远古,他们一准儿在此小息过,他们跋山涉水或要从这里出去求取,他们舟车劳顿又或是已从外面衣锦还乡。也许这些都曾经有过,又或许这些都不曾有,谁会知道呢。

  再启程,经师姑庵,极目处紫鹃花烂漫,山涧潺潺溪流,卵石成堆,水流其上,叮咚悦耳,佳曲频频。

  驻陈良村,翻越七屿和长巴岛,可登上龙娘山顶,海拔858米,是鹿城最高峰。山巅远眺,层峦叠嶂,荸荠嶂、崎云山、金鸡山遥浮白云之上。俯首石垟全貌,古老而幽深的山村散落在群山之中。戍浦风貌一览无余,隐约可见瓯江明珠——江心屿,秀美鹿城尽收眼底。

  悠悠石垟古道,逶迤在这一片传说与红色记忆中。

  古道所在的岩雅山景区,村居风光绮丽,四周秀美,古木参天,集山秀、岩雅、瀑美、泉清、涧幽、洞异、树奇等特点于一身。四季风景如画,阳春山花烂漫,争奇斗艳;盛夏浓荫辟日,凉风习习;深秋霜林如醉,漫山尽染;隆冬银装素裹,林海苍茫。置身其间,尽享回归大自然的清新和梦幻般的天然氧吧。树木繁茂的雅漾,如今还是浙南地区众人知晓的古木家具市场。

  太平岭古道坐落于南北的雁荡山脉的群山峡谷中,北起沙头镇花坦小溪村,途径张田庵、古庙岙、龙抢珠、上桥到林窟自然村。于古庙岙处分支形成支呈东北至西南到乌龙川村止,先南北再东西。是古时连接珍溪港与古庙港的主要通道,更是永嘉与乐清东部虹桥、蒲岐贸易交流的重要商道,故乐清称之为蒲岭。

  古道始建于明代,全长11公里,平均道宽1米,最宽处2米,面由乱石铺筑。古道两旁设有供旅人避雨休息的驿站。古道形势险要,在冷兵器时代,也是战略重地,据说这峡谷中还有长毛反的乱坟冢,可见曾经与清军激战于此。自从花坦、古庙到乐清县境公开通后,古道行人渐少。

  梅园村坐落三江街道南部,依山临江,104国道穿村而过。全村780人,在外华侨达300多人,获得“省卫生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温州市文明村”等称号。村内曾经有三棵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不过现只剩一棵,立于村中央,500多年树龄,仍枝繁叶茂。梅园村中村自然村附近有1932年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题写的“虎岩”摩崖石刻。

  古道渐行渐高,渐入佳境。顽石铺成的古老面整饬,内侧山崖高耸,外侧断涧深切,俯视不见其底。时已深秋,落叶飘零,红枫飘香,数处瀑布,细流如丝,只待春来复见珠玉飞溅之姿了。上到爱国亭旁,水声隐约,峡谷中有瀑布折叠而下,数也数不清有多少折。若是春来水足,宽的地方几挂瀑布一拥而下,也有那么点白龙飞下的气势了。有雨,水势便更猛烈。瀑布顺势飞流而来,在山崖悬壁之处,纵身飞跃进深深的水潭。水声若,隆隆声不绝于耳;狭窄的地方,瀑布在巨石上冲出一条凹槽,顺势而下,凹槽下方,又是落差几十米的深潭。

  松龙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沙垟村至里阳社区垟外村猫狸塘,南北,始建于明代。古道上通里阳,下达大峃镇、玉壶镇、泰顺县、平阳县,全程约2.5公里,平均道宽1.3米左右,最高海拔610米。途经苔湖村、徐村村,面主要以不规整块石铺砌,后期部分用花岗岩条石修缮,两旁遍布名木古树,以枫香为主。沿途有高山民居、徐三公庙、龙儿头亭、金畔相公殿等人文景观,优美,景色宜人,是距县城大峃镇最近的一条红枫古道,被列为第六批县级文保单位。

  松龙岭依山而筑,因山型似龙而得名。“龙”头伸向泗溪深潭,岭脚就在“龙”头。岭脚的起始地沙垟,村内有多处清代木结构古民居,展现着村庄的古意与浓郁的人文气息,而成片的杨梅,又透露出现代农人的经营意识。站立于岭脚,可见56省道、体育场贯穿而过。

  踏上古道,山岭缓缓行,与古道相挨的是一条排水渠。水渠比古道还宽,渠道高低不平,在丰水期,渠水宛如巨龙咆哮,行人经过,衣襟尽湿。

  松龙岭古道,2009年1月公布为文成县第六批县级文保单位。现在,松龙岭古道,已成为居民喜爱的健身绿道,每到深秋时节,各地前来赏枫者络绎不绝。

  大会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北,东起于大峃镇岭脚村,西至百丈漈镇富垟村岭头,西北,旧时是文成县境北通青田县、景宁县、云和县、龙泉市,南达瑞安市、平阳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该道始建于元代,具体何年已无可考证,全长4.8公里,4500多级台阶,平均宽1.2米左右,最高海拔710米。古道两侧遍布多种名木古树,有枫树、松树、竹林等,尤其是枫树,有80余株,平均胸径85厘米左右,大多有数百年树龄,从岭头贯穿到岭脚,很是壮观。夏天浓荫蔽日,秋日丹枫似火,远远望去宛如长龙腾空,蜿蜒盘绕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非常美丽。秋末冬初时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因而又有文成县红枫古道第一岭的美誉。

  大会岭虽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且人文景观众多,相传明开国元勋刘基曾从此古道经过。古道沿途集中了多种文物遗存类型,显示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会吉桥、岭脚亭、半岭亭、会云寺、云亭庵、云顶寺、元末吴成七农民起义时建造的白杨寨遗址等,其中还有从清道光至期间的石碑9块,香炉1个,在半岭亭还有一座用规整的桃花石和青石砌凿而成的正方体古灶台。

  2009年1月,大会岭公布为文成县第六批县级文保单位。如今,随着文成旅游业的发展,大会岭红枫古道早已美名远扬。每至秋末冬初,游客便络绎不绝,其繁盛远胜古时。

  三滩岭红枫古道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早期面用不规则块石铺砌而成。清中叶之后,由于百丈口水运输的兴起,该古道成为县内最为繁忙的交通线,是浙南闽北,包括泰顺、寿宁、福安、柘荣、福鼎五县来往县城和温州的陆主干道。因古道两侧栽种有大量枫树,夏天浓荫蔽日,秋天丹枫似火,宛若长龙蜿蜒盘旋于群山之中,蔚为壮观,其中泰顺最负盛名的大岗岭红枫带就在此古道上,因此又名红枫古道。

  因古道被52省道和康庄公所覆盖,因此要经过约1公里的水泥才能到达三滩村。村西侧有一座木结构的古茶亭,坐北朝南,三间两层,板壁上画有虎狮等,亭顶飞檐翘角,造型美观。解放前后有烧茶人住此,无偿向过的挑夫及行人供应茶水,福泽八方群众。现茶亭因年久失修,地基塌陷。穿过亭屋的一小段古道,也积满了淤泥,长满了杂草,给人以荒凉之感。

  天关山古道,又称岭北古道,起于泰顺县罗阳镇天关山脚的交溪铺,止于岭北村尾村。始建于唐朝,已有千年历史,亦称千年古道。全长8.3公里,平均宽1.5米,南北,最高海拔967米。古道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而成,相传古时温州府千总为感谢岭北村尾村民收养救助其子,遂拨专款修建此道,此后几个世纪里一直是岭北通至罗阳县城的交通要道。

  古道因天关山而得名。天关山位于县城西郊,被誉为泰顺邑祖山,是县城主要溪流的发源地。最高峰天关山顶海拔1269米,与县城相对高度近800米,最低点白溪与龙井坑交会点海拔仅537米。天关山上气候宜人,夏不闷热,冬无严寒,玉宇无尘、碧空如洗,立于天关山顶,可鸟瞰泰顺县城全景。

  古道曲折沿山而上,时而陡峭时而平缓,陡峭处石阶紧密似楼梯,平缓处数米一阶甚是宽坦,千百年来厚实凝重的石板已被脚步打磨得光滑。山涧溪水潺潺,茂林古道通幽。沿古树遒劲苍老,绿阴匝地,未知名的野花引蝶相伴,野趣生机盎然。“山苍途古老,南北接城乡。石滑林岚湿,阶斜涧壁将。地毛来岭北,游客发罗阳。节值霜枫落,云鞋更踏芳。”一首《天关古道》,尽述古道古韵。

  天关山古道最具特色的是“道古、树众、溪长”。所谓“道古”,据家谱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就已有祖先迁居此地,古道是山民进出罗阳城的主要通道,故堪称千年古道。“树众”,古道两旁生长着近千亩次生常绿阔叶林,林龄大,林相整齐,颇有原始林风貌。

  大罗山龙脊古道,位于瓯海区茶山境内大罗山西麓,全长约4.2公里,东西,宽1.5-3米,其中石竹至龙脊为新建的木栈道。起点海拔22米,终点海拔512米。

  该古道起于五美园景区入口,沿卧龙峡谷,经龙王寺水库、石竹村至龙脊,沿途有实际寺、五美园、洪岩殿、龙王寺、红枫群及龙脊等著名人文自然景观,终于大罗山著名景点“龙脊”,也因此而得名。整条古道由洪岩岭、金锁岭、大鹏岭、老鼠梯岭及龙脊木栈道组成。龙脊古道原为石竹、光岙至茶山,及龙湾区瑶溪经香山寺至瓯海区茶山的重要通道,现已成为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之精品线,每逢周末游人如织。

  龙脊古道共两个入口,分别是五美园入口和洪岩殿入口,在龙王寺水库汇合。五美园入口是大罗山登山健身步道的主入口。五美园又称五美院,由实际寺、逆川墓、顾公洞、卧龙潭和摩崖题刻组成。从五美园入口至实际寺,这一段山岭名为金锁岭,宽约4米的条石台阶,粗糙的石阶就地取材。

  在五美园景区北侧,沿上山古道前行不远,即是实际寺,五美景园重要的一景。实际寺始建于元,兴于明,清光绪廿七年(1902)毁于火,次年重建,共三进。据载,明代高僧逆川,名智顺,瑞安陶山人,在湖岭何山寺出家后,曾在实际寺。寺后有顾公洞,相传为明礼部尚书顾锡畴隐栖之处,深一百三十余米,洞口上方刻有“顾公洞”三字。

  过实际寺约10分钟程,可到达罗丰古村。古村口,有岔右行,可通往潘山、盘垟等地。罗丰古村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石头村,村内房屋墙体、房梁大都以大罗山原生的块石、条石筑成。现村民大都已经搬下山,只留下空荡荡的石头房子。村内的道,也都是整齐又略带粗糙的块石筑成,干净利落。

  穿过古朴的罗丰古村,古道在龙王寺水库大坝与洪岩殿出发的大鹏岭会合。龙脊古道的洪岩殿入口,位于茶山一条名叫“飞凤里”的古巷子尽头,不熟悉茶山老街况的游客,不易找寻。从飞凤里至洪岩殿的古道,长约200米,名为“洪岩岭”,1996年,粗条石构筑,宽约6米。从洪岩殿至龙王寺水库,长约750米,名为“大鹏岭”,于2003年,粗条石构筑,宽约2米,途中有庆云亭。龙王寺水库,因水库后峡谷口的龙王寺而得名,在龙王寺大坝,向西可观茶山及大学城全景,向东可见龙王寺及寺后的卧龙峡谷。

  老鼠梯岭就位于龙王寺后的卧龙峡北侧,因陡峻难行而得名。历来是茶山至石竹、光岙、香山寺等地的必经之,过香山寺后继续前行,可至龙湾瑶溪。它沿途枫树成林,风景如画,与同位茶山的京山岭,是离温州市区最近的两条红枫古道。

  石岩屋枫树岭古道,为永瑞瞿湖古道瓯海段,原名分水岭,因岭上多枫树又名枫树岭。又因岭上的石岩屋(原名屋、岩)近几年知名度颇高,故又俗称石岩屋古道。起点位于瓯海区瞿溪街道雄岙村,止于瓯海与瑞安交界的分水城岭,长4.5公里,宽1.5-2米,为原始块石石阶。

  石岩屋古道是古永嘉县与瑞安县的交通要道,根据清光绪年间源翰所著的《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记载,温州府西向的陆干从小西门(来福门)出发至桐岭分水城,有支自塘下西行至任桥、雄溪、屋、九峰山东与瑞安交界。其中雄溪-屋-九峰山东,就是现在的石岩屋古道。

  市区方向去石岩屋古道,可驾车沿瓯海大道一西行,至尽头圆形花坛转盘处,左拐入一条田间水泥公,一直行至雄溪村。进村后右拐,一沿着河边即可到达古道入口。这里已开发为石岩屋森林公园,停车场边有整个森林公园的示意图。

  分水城南起大伏山脚,循天然山脉向北延伸至自焰山山脚,似巨蟒盘踞在山脊上,城墙两侧甚为陡峭,但目前已是残垣断壁。残留的城墙长约100余米,高三至五米,厚三至六米,由条石砌成。城墙下面是一座城门,是进出古道的咽喉之地。城墙下设双重门,南北各开,条石砌成,每块条石重约100公斤。雄溪一侧的城门旁有古亭一座,两间的石头平房,保存尚好。

  过分水城后为瑞安段瞿湖林源古道,沿古道继续前行,可至瑞安林溪,直至湖岭镇湖屿桥老街。

  瞿湖林源古道为永瑞瞿湖古道瑞安段,又名分水城古道。起始于瑞安市湖岭镇林溪社区的林源村,止于瑞安市与瓯海区瞿溪镇交界的分水城尖,海拔高度454米,全长5.6公里,宽1.5米,经过分水城向北下山通往瞿溪、温州市区。

  瞿湖林源古道沿三十一溪林溪水库上游自西南向东北延伸,沿溪而筑,以块石和条石为主要材料。有的段筑有驳坎和护墙。古道沿途森林植被茂盛,有枫树、松树、竹林等,其中数百株枫香遍布古道两旁,从林源山底穿过分水城山顶,再一蜿蜒到山下瓯海的雄岙、瞿溪,浓荫蔽日,秋日丹枫似火,很是壮观。

  瞿湖林源古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东晋时期,谢灵运于宋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任永嘉太守,作《过瞿溪石室饭僧》诗,其中有诗句:“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说的是瞿溪僧人断木钻隧,以石屋为居的清苦山居。瞿湖林源古道从分水城下行瞿溪300余米处的旁有一巨石形成的天然遮风避雨处所,现称为“石崖屋”,为廿七年(1938)瑞安林溪对王卓所题,显然是谢灵运当时所称的“石室”。瞿溪和石室的记载,说明早在1600余年前,已经有林源经分水城到瞿溪的山间通道。

  瞿湖林源古道也是一条红枫古道。数百株“枫香”夹道,遮天蔽日,与沿溪遍布的瀑布、深潭、怪石,形成壮观的自然景观。

  古道的尽头,在分水城尖的山背上,横跨古道修筑了石块垒砌的城墙,即为史载的“分水城”。据《瑞安市志》卷二十三“城垣”篇记载:“分水城在林溪乡北部,与永嘉县(今瓯海区)交界处。城高1.6丈,宽1.4丈,长91丈,并有炮台、碉楼,块石结构。间炮台、碉楼已毁。现留遗址。”现分水城虽已是残垣断壁,残迹依然可见100余米,高3至5米,厚3至6米。城墙墙体由条石砌成,每块条石重约100余公斤。紧挨着城门,有一座石砌小屋,深4米多,宽6米,旁边还有茅厕一处,供人歇息和解手。分水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抗倭要隘,也曾谱写过抗战悲歌。

  岭古道,是平阳环沿海线通往福建的重要通道——横阳古道中保存最为完好、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段。从苍南县赤溪镇石塘村起至马站镇城门村止,全程约32公里,平均道宽约1.5米,面由石板条或不规则块石铺设。经石塘、沙坡、后陇岭、双牌岭、赤溪、三步擂岭、车岭、城门等地,因往返途中均需翻越多条绵长陡峻的山岭而得名。

  自石塘向南行至城门,过马站市,越积谷岭,经甘溪,入蒲城,经蒲门市、墨林至沙埕岭,进入福建省福鼎县境内,这段道因翻越山岭众多,俗称“蒲门岭”。其中,城门至石塘段,民间俗称“岭”。

  沿途尚较好地保存有蒲壮所城、积谷岭亭及《蒲壮岭碑记》石碑、张琴墓、金氏贞节牌坊等珍贵的文物古迹。自平阳城南门至沙埕岭,全程约64公里,为横阳古道的主干道,是古时瓯江流域南下进入八闽的主要干道之一,曾先后建有金乡、双排、蒲门等公馆,以便往来官兵和商民住宿及用膳。

  自横阳古道主干道中的平桥向西行,翻越石塘岭、将军岭,过将军岭脚步,经阳西、李家溪、项家桥、钱库市、三石桥、东谢、芙蓉桥、泥山市、桥甲弟、蔡楼、吴桥、下阳郑、西河边、直浃河步,再渡江至钱仓,全程50里,这段道是横阳古道最为重要的支道,也是行人至江南垟、平阳城和内垟与沿海之间货运的重要通道。昔时,将军岭脚的江福庙前建有船埠头,行人下了将军岭,过岭脚街,还可自船埠头乘坐小河船由内河行15里水至钱库,转直浃河行15里水至江口步,再由江口步至平阳城。这条道及其支道,具有岭长、坡陡、沿途特色物产丰富和文物古迹分布众多、风光秀丽等特点,是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旅游线。

  其中的“岭”段,蜿蜒于乱山与曲折的海岸之间,既有险峻陡峭的山岭,又有海风习习的海塘小,沿途有四季柚、牛心柿、荔枝等山珍,更有青蟹、梭子蟹、蛏子、海蜈蚣、各类海螺等生猛海鲜,在当代人看来,是体验古风古韵、休闲娱乐,或者是探险、寻求刺激和新鲜的好去处。但在没有公交通作支撑的古代,以赶为目的,长时间攀爬行走在这条道上,面对陡坡长岭,是难免要发出“行难”的感叹的。“囡儿不嫁江南垟,岭透天长。”这是流传于蒲门一带的一句民谣,说的是蒲门沿海的姑娘不愿嫁到江南垟,因为蒲门到江南垟的“岭”太长太难走了,往来探亲都很不方便。

  苍南矾山,是世界四大明矾产地之一,有“矾都”之誉。挑矾古道是明清时期至近现代矾山明矾外运的重要通道。矾山至藻溪古道,是中期因赤溪和前岐海不靖而增辟的明矾外运通道。当时,明矾外运全靠人力肩挑,至藻溪上码头,然后运至各销售地。

  古道共有两条,均南北,一条起始点在矾山镇古下村,终点至藻溪镇九堡村九堡宫,全程约20公里,平均道宽约1.6米,面早期用不规整卵石、中晚期则用明矾石铺设,经矾山水尾—尖家坑—坪棚岭—昌禅树脚—华楼内—华岭头—华岭脚—溪—山茶园—洞桥—滴水岩—险口—吴家园—潘庄—将军脚—九堡宫。另一条起始点在南宋溪光,终点亦抵藻溪镇九堡村九堡宫,全程约23公里,平均道宽约1.7米,经溪光矴步—升平人瑞牌坊—南宋清泗桥—南宋北山街—周宅(棋杆内)—大园—鸡鸣岭—半垟宫(五间亭)—柴林脚后背隔,至溪与古下至藻溪古道相接,两挑矾客,在溪合成一,同往九堡宫。

  昔时,挑矾古道到哪里,挑矾的歌声就唱到哪里,道有多长,歌谣就有多长,这歌与同在,歌比还将更为久远,至今依然余韵袅袅,回荡在古道上。

  穹岭古道,位于平阳县山门镇怀溪社区曹门村至文成县巨屿镇岭边村,因山高岭峻,直干,故名穹岭。当地民间自古便有“穹岭穹到天,遥岭摇半年”的俗语。自古以来,穹岭古道都是平阳县山门等地通往瑞安(今属文成)的交通要道。

  穹岭古道呈东南至西北,顺山势而建,东南连接山门镇怀溪社区水口村和曹门村,西北与文成县巨屿镇岭边村相连,全程约为6公里,面用不规则块石铺设,道宽0.8至1.4米,最高处海拔899.9米。仰望穹岭,高插云霄。由山脚到岭背,共有三千四百多个台阶,形似楼梯,因此在半岭山的凉亭便取名为“梯云亭”。即便是寒冬登岭,未到半岭,已经汗流浃背,上一节岭,脱一层衣,到了岭背,身上只剩下单衣,不得不停下喘气。如果是肩挑重担登岭,其程度可想而知。1980年,灵隐寺方丈、著名诗僧木鱼到穹岭,触景生情,写下绝句:“仰看穹岭白云飞,闻有天鸡头上啼。层峦叠嶂高千丈,攀藤匍匐步。”正是对穹岭古道的真实写照。

  穹岭古道现存的段基本上保存旧时原貌,对研究古代平阳与瑞安两地的社会经济往来、民间交通以及平阳古代南雁荡山的旅游开发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大岭古道,位于腾蛟镇凤巢社区硐桥头至瑞安交界的双狮山上,始建于唐,自古是平阳县水头、凤巢等地通往瑞安平阳坑的交通要道。明代中叶,沿海倭寇为乱,通道更为平阳南北港以及泰顺(时未建县)、福鼎等地前往瑞安、温州的内地要道。

  大岭古道呈南北,南连凤巢大岭直至水头,北经瑞安平阳坑半堂至瑞安,西接凤巢仁加垟,北望凤巢秀垟村山寨王庙,途经腾蛟镇凤巢社区硐桥头、大岭、十八墩、后山等地。古道依着蜿蜒曲折的山势而建,面用不规则的块石铺砌而成,宽约0.7至1.1米,四面环绕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古道在平阳县原凤巢乡境内的段长约4.5公里,现存的1.2公里段基本还保存着旧时风貌。

  大岭古道沿途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有150多年的古枫树,梅东坑峡谷,寨王殿、驿站遗址、古山寨、建于1856年的王振顺古居、娘娘宫、关隘、硐桥、建于1802年的秀峰亭(碑记保存基本完整)、谢侠逊故居、栖凤亭、古井等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2010年9月14日,大岭古道被平阳县人民批准为第十批县级文物单位。

  瑶溪岭古道不仅因位于“青山曲曲,碧水弯弯,奇峰林立,怪石峥嵘”的瑶溪山而独具一格,更因为自明代起它就是古代百姓往来、耕作、经商、文化交流和军事的通道。经瑶溪岭,一可续岭至瓯海区茶山街道洪岩、香山寺,石竹等地;二可续岭至大罗山龙脊、牛头角等景点;三可从瑶湖西续岭至瓯海区茶山街道罗山村、倒垄坑、老陈山、大茶山等地;四可经瑶湖东续岭至永中街道经火烧岭至双溪垄(双岙垄)双岙村,交通地理极其重要。

  正因如此,瑶溪岭古道除了有绝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烟雨亭、迎风亭、仰心亭、老亭、景香亭、瑶溪桥、瑶湖桥、无名桥、玄真观古井等。更有历史文化遗产:如依山傍水、怡目的双龙寺;建于清代,至今基本保持原貌的钟灵庙;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初建于明代的瑶溪张氏祠;还有历史悠久的贞义书院、李阶墓神坊、摩崖题刻等。

  四十九盘岭又名丹芳岭,位于乐清芙蓉东岙村东北首,自古以来,是从芙蓉入雁荡的必经之。明乐清人朱谏在《雁山志》里写:“一名四十九盘岭。在能仁寺西入西内谷,寺在岭下。岭盘转四十九折,山极陡峻,故名。

  《芙蓉镇志》记载:北宋年间,自大荆盘山岭经白箬、筋竹二岭入芙蓉驿,越瑶岙岭至瑶岙驿。北宋年间,温台驿道走的是筋竹岭,不从四十九盘岭出入;南宋初年,北段驿道改从雁荡山中出入,自雁东经谢公岭、马鞍岭、能仁寺过丹芳岭经陌西、西门进入芙蓉驿,官道走的是四十九盘岭。南宋末年,山中驿废去,仍由大荆经白箬、筋竹二岭至芙蓉驿,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多次。明清多以四十九盘岭为主干道。原因已无从查考,估计经筋竹岭至芙蓉驿虽无需四十九盘岭般登山盘绕,但径较远,而从山中出入经四十九盘岭程缩短不少。

  四十九盘岭南起东岙水电站,北至能仁寺,全长2.4公里,块石面,宽约3米,岭背海拔311米,岭虽不高,但盘旋曲折,行走费力。清代诗人袁枚在《过四十九盘才到雁山》一诗中写道:“四十九盘岭,盘盘欲。不教双足苦,难到万峰巅。”极传神地写出了四十九盘岭的高峻气势。

  马家岭古道古称“北岭”,俗称“大岭”,起止于雁荡灵峰与仙溪南閤之间,是古时从南閤至雁荡的民间通道。全长4.2公里,呈东南-西北,面宽度1.5-1.8米,块石构筑,岭头海拔365米,为沿最高点。

  马家岭地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山脉呈东北—南西向展布,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属亚洲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记录了距今1亿年前复活型破火山演化历史,以峰、洞、岩、石、瀑、泉、门、嶂称胜。沿岭从雁荡灵峰经雁荡林场真济林区、横官村抵南閤,沿途有洞(合掌峰)、北斗洞、将军洞、五马回槽、真际桂花林、真际寺、南北坑、南閤牌楼群等诸多景观和人文古迹。

  雁荡灵峰是古道的起点,也是雁荡山的东大门,四周诸多青峰苍崖,绕出一方如梦如幻的胜境,以悬崖叠嶂、奇峰怪石、古怪石室、碧潭清润而著称,有合掌峰、洞、北斗洞、“果盒三景”等景观。

  马家岭古道不但是两地人民的生活通道,也是一条“驴友”们喜欢的黄金旅游线。一上既可访古寻幽,真切地感受雁荡的山山水水,感受山水光影的万千变化,又可赏花野营农家乐,领略大自然之野趣。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值得一看,请你点击下方大拇指支持晚报君!

延伸内容: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