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转载]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6-17 9:02:14 人气: 标签:奇峰异洞话桂林原文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文明。如:《昆虫记》。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介绍。比如《灰尘的》、《我是电》等题目就是式的。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介绍性说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介绍性说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

  介绍性说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按照事物在空间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拿到说要立即分清说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记叙性的说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二)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确定答案。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线分)

  【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答案】“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粤考趋势】科普类阅读在2008年广东高考中出现了,但由于其实用性大,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的问题与社会、人们关系密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科普类阅读再次出现仍然是可能的,所以备考中要读多些科普类文章,还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如:(华附2007—20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三,“考点对应直练”训练一)第1题:请简要概括建设海

  【分析】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技法】筛选并整合科普文的信息要求考生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如:(2008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子一般说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DNA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以“绝妙的错误”为题,艺术的气息就十分浓郁。它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诗意盎然,给人一种醒目的美感,含孕着令人必读的力。“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其中一个意思是小摆设、玩具,或有趣的事物,也泛指东西,“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DNA发展过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让进: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的突变。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下面一例答案,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

  “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惨淡经营”一词,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在这两个答案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语言特色”。准确的答案见“粤题精讲”。

  【技法】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如对绝对冷度和超低温所下的定义,就很科学严谨;而人类目前还没有达到绝对零度时,作者说:“人们在实验室里,已获得和绝对零度只差1/5000000的超低温!”运用数据,既显得严谨求实,又展现了难以达到的遗憾。再如“奇妙的现象”的2~3段中描述的大量现象,是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的“液态空气”中看见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谈不上科学性;而说到惰性气体氦的“超流”,作者说“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从时间(目前)上加以限定,既是客观事实,将科学的解释寄托于将来,十分严谨。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普文章重在普及。介绍某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识,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如本文第一部分,为了说明逐渐引入绝对零度,就提到了冰雪、南北极、月亮的背面、海王星等的温度,并将高温和低温对比说明冷的极限;第二部分中铅的“听话”和氦的“爬”,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展现超低温下的奇妙现象的;“没有电阻的导线”更是举例说明种种金属、合金的超导现象;“诱人的幻想”中金鱼的复活,“摆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悠然地游来游去”更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结构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构的合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解答“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类题型,注意: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如:(2008年广东卷,见粤题精讲)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同时,本题同时也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因为要准确回答本题,主要是依靠梳理行文思,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来完成,但我们仍将它作为D级来分析。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的“不稳定性”。正是DNA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采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的“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DNA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人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科普文也不另外。读者可以评价它是否激发人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可以评价科普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影响,或者科学技术的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等等。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