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客家山村百侯往事》序段宝林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9-1 18:21:43 人气: 标签:关于女人的奇风异俗

  《客家山村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生命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

  20年前,美国的间谍卫星曾经在福建广东交界的山陵之中发现了不少圆形的东西,以为是树立了许多导弹的军事,大为惊惶,急忙派人前往调查。他们作为旅游者到了那里,经过几十天仔细的了解才发现,那圆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导弹,而是客家的土楼。这是客家特有的建筑,这一下广为人知了。如今客家土楼、围龙屋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热点。他们必然也想了解,住在这里的客家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客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客家人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民俗···所以曾经有人以为客家是一个民族,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客家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古老的民系,他们是在南北朝、唐末、元初从河洛中原南迁,又逐步迁徙到粵闽等南方各省的。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扶老携幼、在荒野中开辟田土,建设新的家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了刻苦耐劳、不拔、开拓进取的品德和民俗。因为居住在山区,而山区比较封闭,传统的古老民俗于是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礼失而求诸野”,这是一个民俗学的科学规律。在客家民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全国各地已经失传了的许多古老民俗,甚至是唐宋古俗。因此,对客家民俗进行调查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书中生动地记录了客家的中心地区大埔山村的客家民俗。记录得如此具体生动,其信息量之大,甚至超过一般的客家民俗著作。

  一般的民俗著作,因为作者不一定有切身体会,往往对各种民俗作概括的说明,不够具体。给人的印象就不深。而这本书,却非常具体,具体到各种民俗的细节,像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育教学、医药卫生、民间乃至一些奇风异俗,如吃人肉、蔡、扫竹米、惭愧祖师点宝、背鬼还魂等等,通过自己对人对事的亲切的回忆,将许多民俗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描写,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不只是记录民俗事项本身,而且还同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深藏内心多年的感情,这就更加深刻,更加感人。

  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不但需要形象描写的文学知识,而且更需要民俗学的学术素养。更重要的是作者刘锦云女士从小就在这里土生土长,有几十年的生活体验。不然,一般的外来人,绝对不可能在普通的人民生活中发现如此之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不厌其烦地对民俗细节作如此详细而具体深入的描写。真常难得。当是此书极其可宝贵之处。

  刘锦云女士曾经对客家民俗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曾经写过许多记录客家民俗的文章和专著。但是她并不满足,又经过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访问,才写出了这本回忆录,这就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回忆录,而是客家妇女的集体的回忆录了。

  这本书不仅描写了客家妇女几十年来的生活和命运,而且也是千百年来客家人民生活的深刻反映,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内心,并且对许多看似的民俗的社会功能和产生原因,也做了很好的解释。

  记得在1986年,老友客家藉民俗学家萧亭先生创办《岭南民俗》时,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民俗与》的文章,在创刊号发表后,新加坡的《客属会讯》曾经全文转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因为许许多多的民俗事项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扯不清,从而使一般人几乎都把民俗看成了,这是多年来使民俗学家很头疼的一个大问题。在“极左”的思想影响下,多年来,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文化部门领导人,之所以特别害怕民俗,主要就是因为它。这种影响至今仍然普遍存在。为此,我在写过《民俗与》那篇文章的20年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大学专题《中国民俗文化》中对所谓做了更具体的解释。谈到民俗和科学的关系,谈到民间的合。我举大瑶山敬山神树神,人们不敢随便砍树,而了森林的例子,说明在的外衣下面包藏着科学内核的道理。这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结晶。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保存了人民宝贵的文化,它是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是当时当地的人认为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它的本质就是生活美。即使现在人们认为很落后的民俗甚至陋俗,在刚创造时和人们仍然在习用时,仍然被认为是很美的,这是人民生活的哲学。

  可是,许多民俗学家往往不大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受的是人类学派理论的教育,认为民俗是“历史残留物”,对落后的民俗比较重视。但是又受到极左的影响,害怕被人说成是“”所以对那许多所谓的民俗,往往采取回避的做法,不敢记录,更不能发表。因为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更不懂这种人民生活的哲学,认为记录此类民俗就是宣传。

  这是民俗科学面前的一个拦虎。但是,在科学面前应该是百无禁忌的,科学怎么能害怕事实呢?害怕事实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民俗著作中往往找不到此类民俗记录和资料。但是我们在刘锦云女士的这本书中却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所谓民俗的详细描写和记录。像拜灶君、求雨、算命、做道场、送鬼、惭愧祖师巡游、二次葬、祭祀祖先、作福、测戏卦乃至背鬼---与死鬼对话等等许许多多此类民俗,都做了真实的、细心的记录,并且做了合理的解释,认为这是的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她们的和身体健康。这就比我的理论说明更进了一步,从而在理论和实际上突破了目前中国民俗学的一个禁区,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在书中我们看到,这些所谓的民俗,实际上在人民生活中,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民生命中的心灵依靠,甚至是支柱。这些反映了人民的悲惨处境,他们是命运的奴隶,由于文化科学水平不高,不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对如此巨大的悲遇,他们世世代代就是这样来生活,来的。其中一些活动,带有巫术的性质,实际上也是试图战胜命运的一种手段。一些占卜、巫术活动很,背鬼的语言口音都很逼真,令人惊奇。说不定其中有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未能发现的科学道理,也未可知。

  我们常常以自以为很科学的知识,这些所谓民俗。自以为自己是不的。其实,大谬不然。凡是人们不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中的个人,不常普遍的吗。我们都有很大的个人情结而不自觉。这是不奇怪的,我们不必讳言,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我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地对待人民的,尊重人民的,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些民俗,而不是在它们面前闭上眼睛,这绝不是科学的态度。不知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民俗学家和出版社的专家和领导以为然否?人民应该有他们的,他们的应该得到尊重。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的。我们应该勇敢地打破文化研究上的禁区,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俗科学。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民俗学是生活美学。这是关系到提高和美化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门学问。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并且很有兴味的一门学问。我相信,《客家山村百侯往事》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是抢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的收获。希望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写生活回忆录,把一些不为人知的民俗具体地记录下来,这是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集体创造,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当地发展民俗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做一个文化上的明白人。巴尔扎克在《喜剧总序》中说:我要写的是历史学家们所忽视了的风俗史。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孙犁、汪曾祺、刘绍棠、贾平凹、冯骥才等等乡土文学大家都非常重视对风俗的描写,因为如果不写民俗,往往就会一般化,缺少艺术魅力。所以乡土文学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我们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记录民俗,当然也是乡土文学的创作,同时也是民俗学的描写研究。这是特别有意义的。是为序。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