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抗战奇闻录——中华怒吼三十二倍十五重榴炮!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6-7 17:38:18 人气: 标签:世界奇闻录10

  1937年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机场事件,南京国民为防止日军从北向南侵略,决定主动出击,在淞沪与日军决战,14日傍晚时分,先发制人开始上海日军,中队首先发射了一种新式武器——“三十二倍十五榴”,重榴炮,掀起了淞沪会战的序幕,该炮声被后人称为:向日寇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

  1934年春,国民向订购了法币总价值超过3500万元的军火,约占全年中央财政收入的3%,而其中就有24门150毫米重榴炮,总价就高达2088万元。这在当年无疑是惊人的大手笔!该炮最大拖曳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射速约为每分钟4发,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火箭增程弹的火炮。在二战中作为德军的主力重型野战炮,德军昵称其为“常青树”。

  鲜为人知的是,中方当时还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重榴炮射程务必达到15公里,每炮配弹1000发。莱茵金属厂十分重视,为此专门设计使用了32倍径炮管。这批重炮的引进也颇费周折,由于、、经济部在对华政策上有分歧,拖延两年后,这24门崭新的“三十二倍十五榴”在1936年夏天才全部运抵中国。消息灵通的美国驻华武官当时就指出:“此种重炮是在1936年中旬成交,为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在有轮胎的拖车上,每小时可行三十至四十公里。”

  的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很快成立,团辖3个营,每营2个连,每连有重榴炮4门,均用越野载重卡车牵引。全团总计2000余人,拥有载重汽车、观测车、弹药车、吉普车、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各类车辆480辆之多,是名副其实的机械化部队。1936年底,重炮团改番号为炮兵第10团,团长彭孟缉,黄埔军校第5期炮科、日本野战炮兵学校毕业。

  1937年8月9日,南京国民处于整个抗战战略考虑,决定在上海集中优势兵力,先发制人上海日军。14日,炮兵10团一个营于大场、暨南新村一带占领阵地,主要担负对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坚固根据地的任务。傍晚时分,“三十二倍十五榴”向日寇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炮弹命中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一带各个目标,爆炸的大火似乎与大楼的灯光同时消失,但令人遗憾的是,因无烧夷弹,而未能达到目的。日军派遣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我重炮兵阵地侦察轰炸,日夜不停。

  炮兵第10团在团长彭孟缉的精心指挥下,每次炮击后即迁离现场掩蔽,一到深夜,又利用夜幕的掩护进入阵地发炮。

  9月下旬,据可靠情报,日军利用上海跑马厅广场作临时机场,可以停降十来架飞机,缩短了空袭阵地的时间和间隙。炮兵第10团摧毁临时机场,彭孟缉指定3营2排来完成任务。张士英排长率领十多名弟兄潜入真茹附近的临时阵地。当晚10时正,重榴炮开始射击,射击方向的夜空顿时被照的满天,在重榴炮的助威速般完成任务。10月上旬,彭孟缉命令2营6连向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开炮。6连用三发破甲弹准确击中一艘日舰的主机、驾驶台和烟囱,使其沉没,取得骄人战绩。

  淞沪会战失利后,炮兵第10团第2营在撤退途中遇到了烦,方家窑附近的公桥上埋下了许多地雷,大炮无法通过,彭孟缉急得痛哭失声:“中国就只有这个象样的炮团,怎么办呀!”由于战况紧急,炮团官兵只能忍痛把8门大炮推入河中。

  1938年3月,炮兵第10团第1营急调鲁南参加台儿庄大战。25日下午,两门“三十二倍十五榴”推进到宿羊山车站东北占领阵地,与炮7团1营的8门野炮一起向日军猛轰。“三十二倍十五榴”利用射程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极大鼓舞了的士气。

  自1938年3月起,炮兵第10团第3营就长期驻扎于此,成为不折不扣的“潼关守护神”。 1940年冬,为拔掉凤凰咀日军炮兵阵地,给敌人性打击,3营7连进行了一次酝酿已久的炮击。

  他们先将炮位秘密前移,晚上准备射击前,又冒着严寒,在阵地上泼水,以防止发射时激起灰尘炮位。因事先准备充分,这次炮击非常成功,连发两炮皆命中目标。据史料记载,当地居民兴奋地奔走相告:“将一发炮弹直接打到鬼子的炮筒里,当时就把鬼子的炮给炸了,鬼子的阵地烧了三天三夜,真是一炮定啊!”

  第3次长沙会战中,第9战区生猛的炮火成功了日军设在妙封、王家山的观测设备,制压了日军炮兵。受创日军第6师团冲入湘雅医院,炮兵第14团第4连迅速调整炮口,先行交叉射击,炮弹准确的落在医院前后门,将敌退,进而施行歼灭性打击,官兵们飞快装填发射,炮弹所到之处,鬼子血肉横飞。重榴炮强大的威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了日军炮兵并大量杀伤日军步兵,为此次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拉开了滇西的序幕。炮兵第10团第1、第2营开赴怒江东岸前线,先后转战松山、龙陵、芒市等地。如今在军事博物馆兵器馆大厅里还能看到一门“三十二倍十五榴”,当年验收人员留在炮身上的印章依然清晰可见。当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从其身旁走过时,不知有几人知道它的来历,又有几人知晓它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烽火岁月中立下的赫赫战功。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