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全国第一立佛:南部县禹迹山大佛“身世”成难解之谜!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8-5 21:17:02 人气: 标签:奇峰挺拔的意思是

  在南部县城东北20余公里的碑院镇境内,群山环抱中有一座奇峰挺秀的山峦,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处歇过脚,故名禹迹山。在禹迹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巧夺天工的摩崖石刻佛像,这就是被誉为全国第一立佛的禹迹山大佛。

  千百年来,它像一位遗世的绝代佳人,隐居在深山幽谷中,直到最近数十年来,其身上的千年尘埃才被逐渐拂去。伴随着清风阳光,记者踏上了赴禹迹山之旅。

  从南部县城出发,沿唐巴公驱车东行20多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分钟,苍莽林海间隐现着一座座碧瓦飞甍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禹迹山大佛风景区。下车后,沿着开凿在绝壁上的石梯拾级而上,进入五层重檐斗拱建筑的大内,神秘的大佛便跃入眼帘。

  隐匿在内的大佛, 俨然一位倚山而立的巨人。大佛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双眼微睁,向前平视,姿态雍容大方,神情肃穆安详。禹迹山海拔667米,大佛刻凿于山腰,佛身高达18米,腰宽6.1米,光脚掌也有一张桌子大小。

  禹迹山大佛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至, 掌心向上, 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穿僧衣,薄而贴体,外着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 佛像雕凿造型极为严谨,给人古朴自然,神韵端庄,浑然天成的感觉。 南部县文管所所长陈刚告诉记者, 禹迹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清雅的仪态,堪称四川乃至全国大佛中的上乘之作。

  在大佛面前伫立良久,“中国第一立佛” 的巍峨和壮美摄魄,令人赞叹。大佛斑驳的,古朴的神态,着它穿越了千年时空,历尽了岁月沧桑。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大佛脚后的山间石隙中,竟有清澈山泉潺潺流淌,掬一捧喝进嘴里,顿觉十分清洌甘甜,沁脾。让人情不自禁朗诵起屈原《渔父》中的诗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出了大,沿右侧小径行进30多米,在悬崖峭壁上出现了一口由人工开凿的石窟,这就是神秘莫测、纵横曲折的禹迹山石窟。

  据当地民间传说,这座石窟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凿成了,是白莲教农民义军历时9年建筑的军事工程,其作用是抵御清军的围剿。进入石窟,如同走进了一座曲径通幽的“地下迷宫”,40多间大小不等的石室,由一条曲里拐弯的通道错落有致地连接起来,最大的石室有十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四五平方米。 而连接各石室的通道,仅能容一人通过,有的地方还必须匍匐前行,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很多洞窟还在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设有陷阱,如果敌人贸然进洞偷袭, 由于不识径,多半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当地村民胡禹的带领下, 记者向石窟内挺进。在昏黄的灯光中,石壁上刀削斧凿的痕迹依稀可见。 一小心翼翼地前行, 不时有蝙蝠尖叫着从头顶掠过,给洞内平添了恐怖的气氛。洞外艳阳高照,天气暖和,而洞内却是冷风习习,寒意阵阵。穿过几个石室,继续向纵深前进,但见“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忽而豁然开朗,忽而狭窄幽暗,大洞套小洞,洞洞紧相连。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摸索寻觅,才沿着一条曲折的通道直达“天眼”,这里已是禹迹山山顶。

  在禹迹山上, 还有三道斑驳的石寨门,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因风化严重,门上的文字已经漫漶。 而禹迹山顶的一块大青石, 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留下足印的禹迹石。

  因年代久远, 在禹迹山景区内没有见到有关大佛修建的碑刻铭文,对此,陈刚也无奈地表示, 至今还没有发现记载修建大佛的文献,大佛“身世”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大佛到底是哪个年代刻凿的,在地方志上找不到只言片语的记载,民间流传着3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6年), 唐玄为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一批随他而来的能工巧匠,也因此给巴山蜀水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之后,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四川各地兴起了刻凿佛像之风。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和乐山大佛都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有人据此推测, 禹迹山大佛也极有可能是那个时期诞生的;第二个说法是: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沈荣请工匠在现在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与十五尊佛像, 其中佛像的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相似。有人认为,禹迹山大佛和回龙山佛像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 说明大佛的修建时间在唐大历年间;第三种说法是: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名胜记》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由此推断,大佛应该形成于北宋绍兴年间。

  陈刚比较赞同第一种版本。 据他分析, 禹迹山大佛的衣纹雕刻手法带有明显的盛唐遗风,同时也体现出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代画风。当时人们之所以要不惜代价刻凿这么一尊大佛,很可能与佛教文化的兴起有关。

  历经千年岁月, 除了人为大佛原有的风格外,自然界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同样对它造成了莫大的危害。 据陈刚介绍,山中年代久远的一些乔木根系特别发达,一方面着大佛的佛身,另一方面招来了大量飞禽,飞禽的粪便与雨水混合加速了佛身的风化。同时,地质沉降等因素也引发了佛身局部的裂变。 尽管如此,禹迹山大佛仍经过了重重,历经千年幸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83年, 南部县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一批文物单位并设立标志,划定了范围。1989年,禹迹山大佛管理处成立。1991年,南部县恢复修建了大佛阁楼,同年,四川省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三批省级文物单位。2013年,文化部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财成国际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