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艺术生命的“贵州基因”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1-3-18 14:00:08 人气: 标签: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从上世纪十年代,以群体成就轰动全国的“贵州美术现象”,到如今在国内外各领,与贵州有着血脉联系的艺术家。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资源、原创的活力和乐观坚韧的气质,成为一代又一代优秀艺术家,一个又一个独特艺术生命的诞生之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贵州艺术家更以其关注现实、扎根民间的社会担当,创作着更加扎实和丰厚的艺术作品,塑造着一片地域的文化品位和气质。

  2018年9月,贵州美术馆推出了一场特别的展览——“真实的——蒲国昌王华祥双个展”。策展人、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说,这场双个展作为事件,无论是在贵州境内又抑或置之全国范围,都具有非同小可的研究价值和别样意义。

  蒲国昌、王华祥,他们无疑在当下的中国美术界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字。而他们和贵州这片土地,又都殊途同归的血脉联系。

  半个多世纪前,蒲国昌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来到贵州,从此扎根在大山之中;30多年前,在蒲国昌门下学习的王华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从此开始了他带着明显大山气质的艺术生涯,闯荡京城。

  蒲国昌是上个世纪十年代轰动全国的“贵州美术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他和同行对贵州原生态文化的艺术性呈现,把贵州美术推到了一个高峰,其水墨图式至今难以归档于任何一个有例可循的现成辞条;王华祥出生贵州,大山基因中的倔强,也注定了他难以蹈矩循规,在画坛一次次的立异标新,常识,终成风云人物。

  “蒲国昌和王华祥在艺术上都游走在经验世界与体验世界的边缘,二人既似不期而遇更像殊途同归,从不同的维度上抵至相近深度的表达,是这场双个展最为引人入胜之处。”陈争说。事明,这果然是一场引发了广泛关注的展览,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两代“不走寻常”的画家,在其师生关系中也体现着贵州美术的时代传承。

  同为王华祥老师的还有田世信,当今中国雕塑界的领军人物。他是人,1964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将三个分配志愿都填成贵州。一部分原因是看到黄胄先生所画的有关新疆少数民族的画作后,让他对少数民族文化充满了兴趣。来到贵州后他任教于贵州省清镇县一中,1978年,他作为启蒙老师,带领4名学生报考贵州省艺术学校,两人被正式录取,王华祥就是其中之一。

  在贵州的25年,用田世信的话来说,是“人生特别有效的25年”。“在这些年头中,我密切接触了不少贵州少数民族和老乡们。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豁达、乐天、自在……在我的作品中时常出现对他们这种可爱天性的讴歌。”1989年,田世信因为享誉国内外的辉煌成就,回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邵逸夫子女

  返京25年后的2014年,田世信在应邀参加了巴黎大的《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展》,又创作了《华君武像》《傅雷像》《梁簌溟像》等一系列艺术造诣极高的作品之后,于9月回到贵阳,举办《走进贵州——田世信文献展》。重回这片栖息了25年,又离开25年的土地,田世信说,贵州的生活给予了他质朴的生活方式,他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我返京后这25年,仍以贵州山民的心态去面对我的时日。我每天工作如山里的老农。我不停地挖掘心中的酸甜苦辣,也拼命地挖掘躲藏在心中的美。”

  上世纪十年代的“贵州美术现象”,是贵州画家第一次集体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熠熠生辉。更是第一次让从艺术的视角,看到贵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的丰厚养料,看到这片遍布青山绿水和奇风异俗的土地所具备的“艺术基因”。

  无论是田世信的雕塑《侗女》,还是刘雍的牙舟陶,或是尹光忠的砂陶,以及董克俊、蒲国昌、曹琼德的绘画……一系列出自贵州,又让眼前一亮的艺术作品,都与这片土地充满原始魅力、绚烂风情和充沛活力的特质交相辉映。

  而当这一群体亮相引发的震动在时代变迁中渐渐淡去,贵州美术家开始以个性化的成长径、个体化的艺术表达,在艺术圈舒展个人面目,各领。

  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本科,之后又攻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的贵州画家贾鹃丽,不仅是贵州著名的女性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之一。1996年远赴法国留学,并作为艺术家活跃于巴黎艺坛至今。她生长于贵阳,贵州的地域文化也浸润着她的艺术创作。她的油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发现并表现着与女性直接相关的景致和境遇,显得致远。个性化突出的创作让她获得了卢浮宫国际美术展绘画金、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绘画金、“大卫尼叶”一等等,同时她也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跨越国界,中融合的艺术之美。

  艺术的种子以不一样的方式播洒在艺术家的生命里。贵阳人岳黔山,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党总支、教授,20岁时还是车间工人,尚未与绘画和创作有过交集。一个偶然的,21岁的他绘画之。1993年,在中国画门派里已初有成就,画风自成一派的岳黔山受有关部门的邀请,为城楼创作巨幅山水画《峡江叠翠》。作为教师,他每年都带学生走出校门,自然,对景写生。更是多次返回贵州,于故乡的山水之中观察和。这让他的作品笔法苍劲又带着强烈的质朴之气,自然的气韵中有着扑面而来的刚烈,极具个人风格。对于这样的创作风格,岳黔山这样解释:“贵州的地势、文化、生活习惯都在影响着我的艺术。我是从大山里面走出去的,我从小看见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耳濡目染的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我的性格是在大山里面建立起来的,自然,我的风格就会自带‘贵州豪情’。”

  2020年8月,《雕塑》社授予贵州雕塑家刘万琪2019年度“国之大匠”荣誉称号,此次全国共有三位艺术家获此殊荣。这是《雕塑》对“国之大匠”的第二届评选,第一届“国之大匠”共有两位获者,田世信即是其中之一。两位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贵州省艺校雕塑工作室并肩作战的同行,一前一后,获得了中国雕塑界的最高荣誉。

  和田世信一样,刘万琪也是因特定时期的历史原因来到贵州。他先后毕业于四川美院、中央美院,定居贵州后,他把在贵州的生活自然地表达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凝练、含蓄、隽永的生命内涵。他在向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雕塑模仿的时代大潮中,独辟蹊径,开始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观念方面的探索,以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原始主义风格,成为中国雕塑阵营中具有自觉意识和本土符号的艺术家。

  而田世信和刘万琪,两位获得中国雕塑界最高荣誉的艺术家,还是贵州雕塑艺术的发起人和推动者。1986年,贵州省艺校设立雕塑工作室,田世信担任雕塑工作室主任,开创了贵州教育史上第一个雕塑专业。刘万琪调到工作室任教。工作室招收的学生李革、李玉端、李刚、肖时安等,如今都是活跃在中国美术界的艺术家。

  被贵州这片土地过的不同时代和经历的艺术工作者,都从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之根中吸取养料,并通过自身的艺术造诣,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表达。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树立中,艺术家更是以其艺术创作着一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识,更凸显着地域的思想境界和追求。

  祖籍贵州、出生云南的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和贵州的情缘深厚。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生态广场上,高达5.69米的《女娲补天》雕塑屹立其间,姿态优美而气韵生动;在修文县,大型雕塑王阳明手握毛笔,器宇轩昂地面向站立,还原了王阳明鸿儒的风采;在安顺市普定县,袁熙坤制作的大型生态环保群雕《鹤舞》迎风矗立……

  “我的根在贵州,无论我在哪,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袁熙坤说。多年来,他致力于家乡贵州的生态和公益事业。“我父亲有篇文章里写贵州,‘喜鹊、画眉时到檐边篱下,山鸡野猪不时亦可捕到,景色优美,得天独厚……’这样宛如童话世界的地方,让我对贵州充满和遐想,也尽可能地为家乡出一份力。”从2009年至今,袁熙坤将大部分的创作稿费用于环保公益广告,并因此获得联合国规划署首授的“环保艺术大师”称号。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袁熙坤选其自然、生命的生态环保主题雕塑作品《女娲补天》和《极地之急:北极熊》,分别以人民币120万元和80万元拍卖成功,并捐献给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关注社会,立足民间,以艺术的方式体现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情怀和担当。这正是新时代背景下,被“真山真水情”的贵州所的艺术家所呈现的赤子。

  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和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这些天然又奇妙的元素,是艺术的摇篮。贵州艺术家们就是在这些不同的摇篮里,从各不相同又殊途同归的艺术之上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既有着共有的底色,又在自在生长中个性飞扬。这是贵州造型艺术家们最可宝贵、最为迷人的和魅力所在。

  田世信:在贵州的生活经历,使我由衷感受到贵州人内心深处那种最纯真的质朴与实在,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在贵州美术界,拥有一个让艺术生长的良好和氛围,我很喜欢。尤其我的学生,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与他们的感情很好。虽然我脾气不好,骂起人来也常常不留情面,但我对学生态度是诚恳的,内心是的,相信这一点学生们也能感受到。我回到后,终于有一个机会和条件,创作了一组很大的雕塑——《山音》,把我在贵州25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倾注于此。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