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包客常识 > 正文

包客常识2014年福建省质检语文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6-30 18:49:21 人气: 标签:包客常识

  2014年省质检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各题组长

  第1题

  【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

  1.虽然增加了《使至塞上》,但各校均能根据考纲变化提前准备,又是名句,反而正确率高,在空白卷中仍能写对此句。

  2.六句中只有一个生僻字“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想要蒙混过关,故意把关键笔画写得模糊不清。

  3.仍有错别字的存在,但比例有所下降。

  例:“虚室”写成“墟市”,“余闲”写成“余弦”(大概是数学做多了,了)

  “彭蠡”加了三点水(澎湖湾吗?)

  “钩心斗角”写成“”(此处是宫廷中楼阁的样式,不是宫斗戏啊)

  “春花秋月”写成“春江秋月”(可能是穿越到张若虚那里了),“秋叶”“秋夜”傻傻分不清楚。

  “莫取”想当然地加上“之”,读一读还挺顺,可惜属于画蛇添足。也有不少写成“不取”“未取”。

  【教学】

  1.在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多抓细节的落实,可以采用听写重要易错字词和句子填空小测的方法,利用早读的10分钟化整为零。

  2 .考纲上新增的五篇要重点落实。

  3 .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

  【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A识记和B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1)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以” 、“除”。

  “以”是常见虚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因为”和“认为”都可以,大大降低了难度。福建卷取消选择题的虚词,但并不代表虚词不重要不用复习,完全可以体现在翻译题中。

  “除”在涉及的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成“授予、任命、提拔”都可以,也属于降低难度。但仍有不少学生把它译成“除了”、“除去”,令人啼笑皆非,不但缺乏知识,也罔顾语境。

  “全”虽然没有赋分,但在句子中词性明显为动词,不少学生把它当做形容词,翻译成“全部”,显然是错的,属于语句不通顺。

  (2)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何以”和“将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于常见固定句式,翻译成“凭什么、用什么、拿什么”都可以。

  “将来”属于词性活用,为名词“后来人”,很多学生仍然把它当做时间副词,甚至理解为“将领到来”。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3分的例句:

  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平定叛乱)的功劳,授予武卫将军的。

  得2分的例句:

  魏帝认为寇洛有整个军队的功劳,把寇洛提拔为武卫将军。(“全”的词性错误)

  魏帝认为寇落有保全军队的功劳,废除了武卫将军。(“除”解释为“废除”,望文生义)

  得1分的例句:

  孝武帝认为寇洛有稳定军心的功劳,不足以只担任卫将军。(“除”翻译为“不足以”,语意也不通顺)

  魏帝因为寇洛有召集全部将士的功劳,任免了他武卫将军的职位。(到底是任还是免?)

  魏帝认为寇洛有军队胜利的头功,除掉了武卫将军。(可怜的武卫将军)

  得0分的例句:北魏孝武帝知道寇洛有全师的功劳,除去武卫将军。(得分点全错)

  第(2)句——

  得3分的例句: (寇洛)有如此作为而不进行赏赐,怎么来劝勉鼓励后一代的士兵呢?

  得2分的例句:这样都不赏(寇洛),要用什么来劝告激励其他将领呢?(“将来”未翻译)

  得1分的例句:如果你这次不受赏的话,以后怎么劝勉你?(到底是劝勉谁)

  得0分的例句:这次却不赏,难道要等到将来才励鼓励吗?(语意完全不通顺)

  【教学】:

  1.在落实120个重要实词的基础上,掌握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

  2.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也要强化。

  第6题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此次省质检考试着重针对“拟人”这一修辞技巧设题。

  【能力层级】《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考生只要答出了“瘦”字的内涵,答案里出现了“落叶调零”“木叶飘落”“疏朗”“疏淡”“萧瑟”这一类的意思即可得1分,此处和“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意思对即可;答案的后半部分“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和神态”1分,这1分比较死,要求阅卷老师严格按照所给答案判分。就“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言,这一点是必须答出来的,此处答案也非常客观。

  【存在问题】

  1.审题有误,答非所问。

  0分卷:

  “瘦”是消瘦的意思,人和寒林一样消瘦,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青春逝去的感慨。

  评析:此题问的是:“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此处答题的对象应为寒林而不是说人,也就是说要答“寒林”怎样而不是说“人”怎样。

  2.答题方法欠缺,语言啰嗦不够准确。

  1分卷:

  “瘦”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到了秋季,又经历风雨,树叶凋零,空留树枝,好似瘦了一般。将人与树相比照,表现了人的瘦削与伤秋之情,渲染了凄清之景,表现了词人因久雨而感到的抑郁。

  评析:题中已经明确告知了考生此处是拟人修辞手法,所以第一个分句多余,好在后面还把“瘦”字的意思答到了。但答案的后半部分则属于对诗歌的误读,答了很多,却是错的。所以判1分。

  3.读不懂诗歌,凭以往答题经验生搬硬套。

  0分卷:

  借景抒情。运用寒林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自己已经处于人生的末端。

  1分卷:

  形象生动的把寒林比作人,人和寒林都很消瘦,表达了作者不拔的性格。

  评析:这类考生基本上没有读懂诗歌,甚至可能连题都没有看清楚就开始作答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标准作了如下改动:4=2+2。总分4分——景2分,情2分。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试评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了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存在问题】

  1.空洞分析

  0分卷:

  例1、词人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末尾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写得十分高妙。

  例2、词的末尾两句写了晚霞、秋影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愁绪繁多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看到如此美丽的景物,作者心中既有登高的愉悦,又有思乡的思念亲人的忧愁。以乐景写哀情,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评析:这类错误在于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用,不联系实际分析,也有套作之嫌。

  2.浅尝辄止,考生自以为回答得很好,就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

  1分卷:

  夕阳、霞光、江水、秋影。将整个秋天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融情于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慕之情。

  2分卷:

  词的末尾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海面上的瑰丽的霞光浸润了江面上的秋景,烘托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内心的温暖、舒适之感。

  3分卷:

  原本秋高气爽的天空改变了颜色,烟水无声无息地消散了。夕阳把洲外的江水映成了一片红色,使人沉浸在一江秋景之中。此处是对夕阳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沉浸在夕阳秋景中无法自拔,突出了景色的美。

  评析:这些错误类型在考试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是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全面,如果答案是两点,考生只能答对一点,如果是三点,只能答对两点,不够全面回答问题。设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按照点来赋分的,漏点就是缺项,造成扣分,十分的遗憾。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毛病可以顺利解决。

  3.题不答意。

  0分卷:

  文章后两句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场景,也写出了作者离别时不舍的情感。托物言志,以夕阳来表示自己将要离去。

  1分卷:

  夕阳就要落下了,小洲被霞光了整个天空。作者沉浸在这一江的深秋影像中,表达了作者此时凄凉萧瑟、独寂、悲凉的内心情感。

  2分卷:

  末尾两句实际上是借景抒情。诗人写傍晚下的夕阳、晚霞,又写出了江边的倒影着秋天的景色,其为了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对时间的飞逝的惋惜。

  评析:这类错误的根源是对诗歌的内容或背景不了解,胡乱一通就答题,全凭主观臆断答题,张冠李戴胡诌一通,结果是主旨完全搞错,竟然感觉不错!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细心的考生可以通过标题、注解等相关信息的提示,来组织答案。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半梦半醒”中仓促答题,结果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教学】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说这首词前面那段小序:久雨初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多读两遍,这段小序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该不难把握。

  二、知人论世,挖掘内涵

  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他的学识、他的、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这首词的作者段克己是金代词人,哀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赋诗,工于词曲,其乐。当然,学生在考试时可能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茫然,这全靠平时的积累功夫。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这首词里寒林、青山、落叶、秋云、潦水、夕阳、云霞、秋江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幅油画般的艺术境界。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情怀跃然纸上。

  四、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这一首词从题材上来说可以看出是一首山水诗,部分学生把它当作是送别诗或是闺怨诗来读,应该是题材不清所致。

  第7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只要熟悉相关五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设错点不难发现,得满分的考生不少。

  【能力层级】。

  【存在问题】

  1.对易混点缺乏辨析意识。

  在剪发事件上,许倩如、琴的行为容易混淆,许倩如第一个剪发,而琴因为母亲反对而没有剪。

  2.对不符人物性格特征的设错项缺乏。

  葛朗台这个吝啬鬼是想不花钱让别人帮他办事,又使得自己赢得好名声。他怎舍得出费呢?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省质检的简述题延续了去年高考的命题形式,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样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对两部古代中国文学巨著的重视,又顾及了男女考生阅读偏好的差异,且简述题集中在《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也减轻了学生的识记负担。本次涉及的“计赚姜维”“张提亲”的情节属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节,设问具体,难度适中,因而完全放空不写的考生不多。

  【能力层级】。

  【存在问题】

  (1)张冠李戴。

  两题相较而言,《红楼梦》试题所给的情境对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来说更难辨识,故考生答案五花八门,有“宝黛初会”、“黛玉莽撞剪香袋”、“黛玉吃闭门羹”、“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凤姐掉包计”、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紫鹃试玉”、“宝玉劝慰说亲疏”等,不一而足。

  以下均为零分答案。

  例1:黛玉以为宝玉把自己送的香袋送人,就气得拿剪子把刚做一半的香袋剪了,宝玉从衣里拿出了香袋,掷给黛玉,气得黛玉流泪。(写成“黛玉莽撞剪香袋”)

  例2:因为黛玉去找宝玉碰上晴雯生气,误以为黛玉是其他姑娘未给黛玉开门而闹。黛玉被拒之门外后回到家中,把系着袋子的穗剪了,宝玉也生气,怒摔通灵宝玉。之后,王夫人连忙赶来,避免了矛盾升级。(情节杂糅,把“黛玉吃闭门羹”和“张提亲”揉在一起了。此外,这里的穗应是“穿玉的穗子”,而不是“系着袋子的穗”)

  例3:他们因宝玉要娶宝钗一事一直闹个不停。贾母主张娶钗嫁黛,宝玉因此失了魂,食不下咽,急得贾府上下不得安宁,后凤姐支招,以其为娶黛玉,竟糊涂起来。而黛玉则以不吃药,在临终前一刻焚烧旧稿,在中香消玉殒,也导致了之后的宝玉出家。(写成“掉包计”了)

  例4:因为宝玉有玉,而黛玉这么个标致的人却没有玉而闹,宝玉摔了玉。黛玉来到贾府,宝玉后来见了这标致人儿,心喜,又问她名字,见她名字也有玉字,问她有没有玉。黛玉说没有,宝玉气得摔掉他的宝玉。(与宝黛初会的摔玉情节混淆)

  例5:紫鹃见黛玉整日忧愁,便以黛玉要回老家来试探宝玉,谁知宝玉听后,大哭不止,后即病倒在床上,吓得全家心慌意乱,幸宝玉得知紫鹃是骗自己的,才恢复健康,黛玉也因此放心了。(写成“紫鹃试玉”)

  例6:宝钗生病,宝玉去看她,不料黛玉正好也去,还遇到了宝玉,心里生了醋意。宝玉准备喝酒,宝钗劝他别喝冷酒,热了再喝。于是宝玉叫人把酒拿去热了,黛玉在一旁道,怎么那么听宝玉的话。(写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例7:因为湘云的生日上看戏,湘云看到台上有个演员长得很像黛玉,于是便开起了玩笑,宝玉见黛玉脸色不对,便用眼神提醒湘云,黛玉宝玉也在取笑她,愈发生气。后来宝玉为了讨其欢心,给黛玉讲了香芋和老鼠的故事,孰料黛玉以为他在取笑她,佯装生气。(写成“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例8:宝黛二人因宝玉在宝钗处闲坐,刚好听说湘云来了,于是边和宝钗一起过来贾母处见湘云。黛玉知道宝玉是从宝钗处来的,两人便闹了起来。两人互相用言语刺激对方,后来听了贾母此番话后,黛玉宝玉便都沉思了一会儿。黛玉后来就转身起了,宝玉忙追上道歉,但被宝钗拉去见湘云了,最后还是宝玉去道歉。(写成“宝玉劝慰说亲疏”)

  《三国演义》试题所给的情境虽然容易辨识,但还是有一些考生张冠李戴。

  例:诸葛亮之计是利用马遵将曹军船只连在一起,为日后火烧赤壁做铺垫。孔明后说姜维说,若不得将船只连在一起,不但打仗船只摇晃不利,而且容易分散。而且曹军善战,若将船只连在一起,平稳了,船不会摇晃,可以大大提高防守进攻的能力。(居然把庞统的“连环计”与诸葛亮的“计赚姜维”混在一块)

  (2)凭空臆想

  例1:诸葛亮想要收服马超,便激马遵出兵。后来诸葛亮生擒了姜维,诸葛亮亲自为其松绑,使其归降。后来收姜维为。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诸葛亮为蜀国效力。(0分)

  例2:因宝玉与宝钗等女子走得近,黛玉心生误会。他们互相不理对方,见了面也尽量回避,令贾母操心不已。众人劝他们,他们也不听,谁也不想于对方。最后宝玉先做出了让步,主动找黛玉道歉,两人便和好如初。(0分)

  (3)疏于审题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一问问的是“太守中诸葛亮之计”中“诸葛亮之计”的具体内容,可不少考生答的是计策名称。

  如反间计、激将法、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更有甚者答成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

  “计赚姜维”试题的第二问写有“此后”,表明两问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不在同一时间段里,可不少考生还是把两问揉在一起了。

  例:反间计。诸葛亮知姜维是孝子,于是攻打其母所在的冀州,而后在姜维离开天水城时离间了他与太守。(2分)

  (4)泛泛而答。

  例1:黛玉气得剪东西。(0分,东西——“穿玉的穗子”要写出)

  例2:宝黛二人因为要给宝玉说亲之事而产生误会。宝玉表明自己不会娶亲,黛玉知晓后仍是不理,心气不爽,又流眼泪。宝玉看了大发脾气,直闹着不娶,与黛玉赌气。(1分,谁要给宝玉说亲?黛玉、宝玉生气的细节呢?)

  (5)要点疏漏

  例1:把马遵骗出城外趁机夺城。此后孔明与姜维在城外作战,用法术将姜维脱住,又命人假扮姜维到城下劝降,后姜维回城却无人给他开门,又在孔明的追击下,只好投降。(3分,情节要点①③未提及)

  例2:宝黛二人因张提亲而闹。一日张为宝玉提亲。宝黛二人因此龃龉。因黛玉提起好姻缘,宝玉发狂狠摔所佩之玉,黛玉因此伤心。(3分,情节要点②③未提及)

  【教学】

  1.在掌握七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

  2.要求学生应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回目,并做到情节脉络梳理明确,避免前后情节杂糅。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原著熟悉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避免因为不熟悉题目所给的情境便放空或答成其他情节而失分。

  3. 引导学生辨析易混点,如“宝黛初会”中的“摔玉”与“张提亲”中的“摔玉”,的 “单骑救主”与“截江夺阿斗”,觉民和觉慧在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等。

  4.强化审题训练,明确答题方向,注意答题规范。

  简答题一题两问,设问具体,切入点小,且题干往往对要求叙述的故事情节有所提示,因此,要指导考生根据提示锁定叙述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答出故事要点,切忌死记硬背教辅中的简述题答案而疏漏要点。还应强调答题时标上序号(1)(2),以免漏答一问或杂糅两问。

  第9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从《论语》《孟子》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简述孔子、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本次试题对疑难词句作了注释,帮考生解决了文字障碍,所考查的孔孟 “诚信”思想也是考生所熟悉的,故考生得分普遍在4分以上。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曲解文意。

  例1:

  君子不会在意小的诚信。(0分,这只是孔子的想法,孟子则不然)

  孔子认为君子不会做,而孟子则认为君子做是有操守的,而不是完全肯定君子不事。(0分,“”何来?对常见文言虚词“恶“理解有误)

  例2:

  要从小信开始,然后再大信,要做一个有操守的人。(0分,“先小后大”何来?)

  孔子认为君子过于着重大信,而忽视小信,应从小信做起,才能保持大信。孟子认为要先有操守,才能做到诚信。(0分,对孔孟重要思想及文本不熟悉,文言基础薄弱)

  2、概括不准确

  例1:要有诚信。(1分)

  例2:两人都认为应当注重诚信。(1分)

  ——材料谈的是君子的诚信问题,应强调“君子”。

  3、观点绝对化。

  例:孔子主张要大信,而不要小信。(0分,孔子是说不要拘泥于小信,而不是不要小信)

  4、空泛答题

  例:都涉及到君子与诚信的问题。(0分只答出内容范围,未写出两者主张的共同点)

  5、以翻译代替提炼、分析。

  例:孟子认为要注重小信,没有小信就不会有操守。(1分,“没有小信就不会有操守”意味着孟子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这一点多数同学没能提炼出来。)

  【教学】

  1.借助优质教材梳理孔孟重要思想。

  文化经典考查的是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国学基本教材》和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进行孔孟重要思想的梳理。《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论语选读”部分的第三课课后习题就涉及孔子对“信”的看法。

  2.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

  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如《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精选的语段。

  3.答题重在概括和分析。

  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重在概括和分析。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如不少学生在答概括题时常常是只是翻译,没有概括。

  第10题

  【考查内容】考题涉及对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的把握,以及材料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命题者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设计成了一个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选择题设置的五个选项,大多没有机械摘选原文语句,多采用筛选整合、转换表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当然不能机械对应原文语句,需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断。

  【能力层级】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

  【存在问题】错误选项比较多从信息残缺、肯否互换、、主次不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答非所问、等角度设置。本次考试选择错误项,典型

  答案为B,原文没有“”之意,不少学生选C(约占错误项60%),可能是认为“技术压缩时间追求速度”为错项,原文没有直接表述。

  第11题

  【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答题答案的信息点大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只要阅读,解答,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之后,答案自然就会呈现。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存在问题】

  题目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题目的关键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一定与人的发展相关,从题目要求,结合最后两段内容,答案就很明显。学生大多未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是回答技术的作用。

  0分答案:

  例1:给人带来便利,缩小了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距离,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使产品在不断更新中达到利润最大化。

  例2:目的是使在快节奏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资本不断增值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例3:最终目的为不同主题之间对话交流,拥有一种直抵的人文关怀,留出空间,方便人们去思考、体验和遐想,使生命中洋溢和思想。

  例4:①给人类带来便利,②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1分答案(全部是直接抄写原文,缺少筛选和归纳概括):

  例1:技术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活。

  例2:人的存在感就越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越需要拥有一种直抵的人文关怀。

  例3:只有生命中洋溢着与思想,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种目的性存在。

  第12题

  【考查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存在问题】

  题目为“技术时代,如何文化的?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 “文化的”是文中关键,可以从第三与第四段进行筛选,第三段讲的是由于过度关注技术与形式,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沉淀的文化品质;第四段讲的是由于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人们越来越少在文化细节上动脑。表述时结合分值思考,注意表达准确,尽量从正面阐述观点。很多学生不会审题,不懂帅选信息, 不会概括,只会从全文中胡乱抄写。

  0分答案(完全与“文化的”无关):

  例1:①防止技术异化,赋予技术人性发展目的。②增强不同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③为人的可能留出空间以方便人的思考,体验和遐想。④使生命洋溢着与思想,放慢生活节奏。

  例2:技术要有人文关怀,一定要回归人的生活;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要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以便人们去思考、体验和遐想;要洋溢着与思想。(完全与“文化的”无关。答题不规范)

  1分答案:

  例1:①关注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的文化品质。②关注我们现实生活的感受,不可依赖媒介技术。③保持人的心灵不被填满,为人的可能世界留出空间,去思考、体验和遐想。(第一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例2:1.防止文化被技术左右;2.注重文化的体验、回味、沉思;3.注重文化的时间性;4.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感受;5.为文化留出空间;6.促进文化对话。(第一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2分答案:

  例1:①要使技术有人文关怀,要让技术回归人的生活。②要使生命洋溢和思想。③不能过度依赖技术。④要在细节上动脑子。⑤文化需要体验回味甚至沉思,需要时间积累。(第三、四点得分,其余皆不得分)

  3分答案:

  例1:①增强文化的内部价值含量。②关心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③多关注文化细节方面,④不要把文化当成一次性消费的东西。

  例2:①我们应多花时间来体验回味甚至沉思文化。②我们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点滴沉淀起来的文化品质,提高文化内部价值。③要多在文化细节上动脑子,而不是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

  【教学】

  1、整体阅读与逐项比对相结合

  基于理解与综合分析的整体考查定位,通篇浏览,整体阅读尤为重要。亦即在入题前先在阅读文本上下足功夫,平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逐段归结,步步为营,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这样在第一轮阅读文本后,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重要概念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再接触题目,特别是选择题,就不容易受到错误干扰。同时由于文本阅读投入多,阅读到位,因此入题后利于快速回归定位,能够快速定位设题区间,有效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对于简答题,由于前期阅读到位,对文本已形成清晰的整体认识,有了这样的总体认识,答题自然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一是指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语等。二是指“角度”,就是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三是指“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四是指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之后再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逐项比对。答题时要找到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找准答题区域,找全信息点。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区域的词语、句子比对,看相关的信息是否吻合。

  2、抓住文体特点

  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词语、句子的理解外,主要考查段落、主旨,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所以在阅读和解题时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特别是在做简答题时,更要抓住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以文本本身为依托,精选理据。这实际上是整个论述类文本的最重要的解题策略。

  (1)归纳内容要点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如:高考曾选用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条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拉萨尔三年设计本科 升海外一年硕士

  ·常州纺院-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

  ·上海英华美学院—成功白领的摇篮

  ·留学 做酒店高级经理人!

  ·100%签证留学 移民去美国!

  ·本硕连读 直通硕士学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泰尔弗国际商学院

  ·美国斯坦福德大学4+0国际本科

  ·大学&英国德比大学3+1国际本科

  ·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2+2国际本科热招

  ·“美尔雅遭网络案”被告章洁勇获刑6个

  ·硕汉增肥产品是假药硕汉增肥药硕力士增肥产

  ·樱花雨凝露是真药还是假药?

  ·恩施购房退税频出网友接到恩施乐居电

  ·货车出事故甘肃指定拖车竟开价2万

  ·香格里拉宰客执法人员骂游客仅被调离

  ·章洁勇介绍2013年度全国棉花实播7080.9万亩

  ·朝鲜进入中国领海抓扣中国渔船60万中

  ·湖北招生考试网网络安全指导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13年湖北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

  ·2013年湖北省高考一分一段统计

  ·2014年广西艺术学院考研调剂公

  ·2012留学费用

  ·关于颁布2010年成考统考科目复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视察

  ·卫生职业学院成立暨2012级

  ·山东财经大学揭牌正式成立

  ·2011年河南省招录成绩

  ·2014年广东中山市初中毕业生学

  ·2014北航南通英才引进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