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奇峰异俗 > 正文

十大名曲—奇峰异俗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11-12 15:39:08 人气: 标签:奇峰异俗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乐曲产生的年代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说明。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二、《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而遭,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据《神奇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而,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不平的情绪。

  《姑苏行》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亦是每一个吹笛者的必修曲目。“姑苏”为苏州的旧称,故曲名为游览苏州之意。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水墨丹青,亦如一蛊雨前清茗——其清香沁脾。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江先谓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即跟哥哥学艺,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 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专业主要是靠自学,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 江先谓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 《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引子,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荣欣、一派的迷人景象。 A段,优雅的行板。这里的演奏要突出一个“行”字,而且是优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苏园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应稳健而流畅。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有详细的标记,应严格照谱演奏)。要注意换气的准确,因此错误的换气会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时,换气的处理也是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 B段,热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个“舞”字,这里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舞”、游中荡漾的“舞”,亦有音乐与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动与力度的强弱对比;手指灵巧、富有弹性,仿佛在笛上“舞”动。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突出一种优雅的“舞感”。 A1段,稍慢的行板。音乐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演奏手法上仍采用A段“颤、叠、赠、打”的技法,但气息应柔和一些并逐渐减弱,直至曲终。【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13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14岁(1960年7月)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崭露头角。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发表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5期59页)。 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 俞逊发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赤日》于1986年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一等空缺);《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平湖秋月(洞箫)-这首名曲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平湖秋月》原系古曲。现在流传的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说以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发展而成。此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该曲旋律清新明快、悠扬华美,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著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全曲抒情酣畅流利,一气呵成,被誉为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广东音乐抒情乐曲中的佳品。 《平湖秋月》的旋律秀美,流畅如歌,明媚流畅,音调婉转,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节奏变化丰富,旋律线多跃进,有时幅度较大。 现在有高胡、洞箫、笛子、古筝、琵琶、钢琴、二胡等多种演奏形式。【附: 宋· 孙锐 】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资料来自互联网

  古曲,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古筝曲等版本。【历史渊源】《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苹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四十九曲。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并标明作者为王昭君。托名古人为作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就等于说明了《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琵琶原是从胡人传入中原的乐器,昭君携琵琶出塞,经常弹奏的当然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园用琵琶曲来附会明君的故事常恰当的,而把《妆台秋思》从《塞上曲》中抽出来改为箫独奏曲,则是看中了这段曲调同样适合于箫笛演奏。1929年秋,大同乐会组建大乐队,排练了《国民大乐》,共有四个乐章:一.《大中华》二.《神州气象》三.《统一太平》四.《锦绣》。这里的《神州气象》就是用的《妆台秋思》的旋律,此即箫笛曲《妆台秋思》之滥觞。1962年出版的孙裕德编著的《洞箫吹奏法》中收录了《妆台秋思》乐谱。同一时代还有江南笛王金祖礼整理及陈重整理的笛子独奏谱的两个版本。陈谱仅比金谱少5小节,旋律大同小异,唯加花手法、音符繁简略有不同,各具妙趣。两谱均用D调曲笛演奏,全按为re、1=G。这三份谱子是同一份乐谱的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案。有趣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卫仲乐、金祖礼、孙裕德、陈重四人都是兼擅琵琶、笛、箫的多面手。深厚而全面的音乐给演奏移植乐曲创造了条件。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在前却只被作为教学曲使用,很少拿来在舞台上演奏。之后大笛有了发展,G调大笛音高比梆笛低八度与洞箫相同,而音色却较洞箫明亮。1980年前后,杜次文依他的老师陈重先生的演奏谱改编出一个用箜篌伴奏的版本。这个版本增加了辽阔而的引子,较原来琵琶曲规整的六十八板要活泼一些。箜篌清脆明亮与大笛柔美低沉的音色相映成趣。《妆台秋思》描写昭君初至塞上、临流梳妆顾影自怜,引起淡淡乡愁。当时昭君年少、离家未久,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似不应奏得过于低沉。其实就是古人也并不是都把昭君出塞看作千古恨事。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中说道: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与其在汉宫倍受冷落,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这是把昭君怨看做昭君乐的观点。在昭君庙周围的一首诗碣中甚至有若以论,几与卫霍同。的诗句,更进一步说和亲创造了边界的和平,昭君的功劳可与当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相比。昭君无语,任人评说。乐曲的情绪更不必非落哪家窠臼。杜次文的引子给人以辽阔的如至草原的感觉,已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演奏者如果再能充分发挥曲调的美感、引人深思就是大手笔了。 ~资料来自互联网

  四、《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陆春龄:“民乐传给了年轻人,还得有机会让他们去发挥。我听年轻人的指挥。”今年(2010年)90岁的“江南笛王”陆春龄创造了许多奇迹:他从旧社会的三轮车夫成为首屈一指的笛子演奏家;他在年迈之时还能上台洋溢地吹奏;他不仅整理了《鹧鸪飞》《小放牛》《中花六板》等名曲,还把自己在新社会的翻身感融入音符之中,创作了《今昔》《喜报》等著名的笛子独奏作品。老当益壮的陆春龄培养了无数的,孜孜不倦地着中国民族音乐。去年,他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金钟终身成就。当年的四大笛王,只有陆老健在了。愿陆老健康长寿。

  楊翠喜本姓陳,小名二妞兒,原藉直隸北通州,幼年家貧被賣給楊姓樂戶,取名楊翠喜。從師習藝,十四五歲出落得豐容盛鬓,圓姿如月。她生就一副好嗓子,善度冶蕩的曲子,最初在“協盛園”登場獻藝,《梵王宮》、《紅梅閣》都是她的拿手傑作,當時對她追求最力的是風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工詩、善畫、善歌唱、懂音律,對于傳統戲劇的改良,曾經付出過不少心力。他每天晚上都到楊翠喜唱戲的“天仙園”爲楊翠喜捧場,散戲後便提著燈籠陪著楊翠喜回家。不只是爲楊翠喜解說戲曲曆史背景,更指導楊翠喜唱戲的身段和唱腔。對楊翠喜而言,李叔同是她亦師亦友的至交,李叔同也以爲兩人可以締結鴛盟,共度一生。他因事到上海,給楊翠喜寄來兩首《菩薩蠻》也表達了這種濃情蜜意。 其一: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額發翠雲鋪,眉彎淡欲無。夕陽微雨後,葉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其二:晚風無力垂楊嫩,目光忘卻遊絲綠;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癡魂銷一撚,願化穿花蝶;簾外隔花蔭,朝朝香夢沾。 李叔同的一往情深,換來的卻是失望的悲涼。當他由上海回到天津,事情發生了變故,楊翠喜已由段芝貴牽線投入慶親王奕劻之子載振小王爺懷抱。載振這次奉使赴歐考察,由天津乘輪出海,回國時又從天津登陸,接受津門歡宴洗塵,名伶楊翠喜演劇侑酒,戲碼是《花田八錯》。席上楊、載眉目傳情,各懷心意。載振依依不舍地回京,段即重金贖楊翠喜送京城獻給載振。這一獻活寶的活動非常有效,不久,段被連升,由道員而被賞布政使銜,署黑龍江巡撫。段是袁世凱手下得力幹將,心勃勃,段就拼命拉攏滿清王公,爲他鋪搭橋,也爲自己找一條發財的捷徑。奕劻是慈禧面前紅人,總攬朝綱,載振任新衙門機構農工商部尚書,正是袁段之流竭力逢迎的人選,段當時正以道員的身份兼任天津巡警總辦。 李叔同的癡情落空,于是東渡扶桑,多少個櫻花姑娘都曾經對他表示過好感,無奈李叔同對愛情十分執著,誓言終身不娶,後來終于遁迹空門,號弘一大師。大學者葉聖陶就是他的學生,郁達夫等人都是他的好友。 隨著反清鬥爭的日益高漲,心一天天增長。東北關外,奉天巡撫是唐紹議;巡撫是朱家寶;黑龍江巡撫主是段芝貴。都是袁的得力幹將,,經有心人一點拔就引起了滿清皇室的警覺。近代有名的“丁未大參案”就此開始。一下子要把矛頭對准袁世凱是不可能的,于是資曆平平,聲望不足的段芝貴就成了首選目標。就也有那慶親王奕劻的仇家把事情的根源一直追到段把楊翠喜送給載振的事情上。參奏的摺子經慈禧太後批示,先撤段的黑龍江巡撫職務,接著派醇親王載沣,大學士孫家鼐詳查。奕劻無奈請求慈禧撤了載振農工商部尚書的職務。楊翠喜也被送回天津,複歸鹽商巨富王益孫。袁世凱解職回家養病。 宣統小登基不久,武昌城炮聲響起,孫中山爲代表的黨勢力風起雲湧,在各國列強和黨人重壓下,清重新起用袁世凱,任命他爲欽差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希望利用袁控制新軍勢力把烈火撲滅下去。以段芝貴爲代表的一批新軍將領,手握兵符,唯袁馬首是瞻,一會兒在漢陽的龜山上駕炮,轟擊武昌城的黨人;一會兒又發表一個通電叫宣統退位。在袁軟硬兼施的兩面派手法下,宣統帝退位,黨中一部分人也擁戴袁世凱,袁世凱從孫中山手中接過臨時大總統的桂冠,不久就任正式大總統,成爲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國大總統。段芝貴一般人擁戴之功甚偉,個個封爵受勳。楊翠喜正是二十幾歲的少婦,把那可憐兮兮的天津鹽商王益孫丟在家裏,三天兩頭到京城溜哒,成了段芝貴時常帶在身邊的女人。楊翠喜經常在盛宴上表演她的拿手戲碼,到京不久,就博得了幾乎所有人的歡迎。她替段寫信、辦事,陪段聊天、玩牌。在上流社會出入,又時髦,又出風頭,大家都來奉承她,一旦她登台唱戲,就是一片叫好聲。段芝貴雖也是場中的老手,但經不起她的體貼服侍,居然對她依頭順腦。爲了滿足楊翠喜的虛榮心,甚至可以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不辭勞苦地陪楊翠喜出去兜風,到所有的宴會上去。對楊來說,她在城最大的成功,還在于她成了袁世凱最寵愛的小妾的好朋友,她可以出入袁世凱的寢宮——新華宮。 不久,袁世凱複辟帝制失敗,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段芝貴在袁世凱複辟帝制失敗時,了袁世凱,也抛棄了楊翠喜。楊翠喜忽然爲人士所嫌惡,她被認爲是一個不祥的女人,有人把“丁未大慘案”和袁世凱複辟帝制的政壇軒然大波歸罪于楊翠喜,無論是過去認識她,還是不認識她的人都不願與她交往。楊遂爲人士所嫌惡,成了一切悲劇的,晚景淒慘。 大案之後,許多文人寫詩詠歎楊翠喜,茲錄幾首如下: 其一: 送盡钿車拾翠人,一天余韻殿芳春。 相逢無賴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灌制唱片。《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模进,竖笛、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夜空的迷人景色。 据中文大学古籍民志研究资料: 追月早就见于清代广东粤音曲谱。其轻快独特的风格,对小生活写景抒情的诗情画意的描写就是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民志称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曾将此曲抄送大内演奏。1935年上海百代灌制的只是后来的收录的改编曲意境。追月描绘了一幅夜空的画面,“彩”代表颜色,能看得见颜色的夜晚,一定不会很黑,有一些月的,月光如水,清澈透明。“追”字赋予画面以动感,朦胧中带有一些生气。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相映成趣。《追月》的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秦琴、扬琴、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乐思正象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追月徐小侠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延绵我的相思泪已干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再相见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月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追月作曲:任光 聂耳作词:爱戴弯弯月儿夜渐浓月光伴清风月色更朦胧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点点相思愁月色似是旧人梦遥问故人可知否心中望相逢唯有请明月带走我问候追着月儿走粤剧版(此版本在两广地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歌词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十分具有代表意义)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花香暗飘近夜正迷人梦也迷人春宵添情韵晚风轻轻流水欢歌怡人之夜真醉心相舞相伴似云追月几多欢笑入歌韵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共挽笑亲近欲进亦同行欲退亦同行穿梭转向齐步韵爱心依依情心耿耿如同比翼双并飞开拓新岁月同步也同步始终一对身心双印任光简介(1900~1941)中国作曲家。曾用笔名前发。1900年11月9日生于浙江嵊县。1941年1月初,在“皖南事变”中不幸。任光自幼喜间音乐。1919年去法国勤工位学,一面作杂工,一面学习音乐和钢琴校音技术。后去越南一琴行任技师,约于1928年回国,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并开始与“南国社”接融。此后,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先后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他曾将许多歌曲制成唱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去巴黎和新加坡等地,在华侨中推动、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40年春到重庆,在育才学校音乐组任教。同年7月,随叶挺将军赴皖南,在新四军军部从事音乐工作。 任光以写作电影歌曲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30年代初,他受到田汉、阳翰笙、安娥等人的影响,参加了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等一起,从事歌曲的创作和研究。现见他的创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渔光曲》、《月光光》等,以委婉抒情的笔融,反映了3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打回老家去》、《抗敌歌》《大地行军曲》、《别了皖南》(即《新四军东进曲》)等歌曲则以刚毅、雄健的曲调,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此外,还有一类直接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和创作的歌曲,如电影歌曲《新落》、《新凤阳歌》、《王老五》以及抗战歌曲《高粱红了》等,都富有生活气自和乡土风味。这些不同风格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任光还作有歌剧《洪波曲》(安娥编剧)和《追月》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其歌曲作品已辑成《任光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樂曲介紹 《走馬》又名《走馬英雄》,是一首廣東音樂早期優秀曲目。有呂文成根據唢呐曲牌《大開門》改編之說,但未定待考。節奏明快,旋律活潑,表現人們興奮昂揚的情緒。樂曲結構短小,層次分明。末段由緩轉急,由弱至強的反複演奏更顯示出歡樂、輕快的情緒。固定終止型樂句貫穿全曲始終。音樂節奏具有切分音效果,使樂曲基調剛健有力,活潑豐富,快樂之情溢于曲外。

  一、《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寻找新的“知音”。

  《苏武牧羊》内容取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于匈奴贵族的而受尽,匈奴使其牧羊19年,历尽艰辛,终不辱节。【附: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 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学堂乐歌。产生于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作者尚证。此曲借用古代题材,寄托了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歌词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语言精炼,朴实生动,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阕曲调相同。中间出现转调,强调了坚定诚挚的爱国决心。此曲以通俗的内容、流畅古朴的旋律,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思想感情。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声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本曲根据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同名词意而编。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爱女弄玉,她酷爱音乐,尤喜吹箫。一晚,她一位英俊青年,极善吹箫,愿同她结为夫妻。穆公按女儿梦中所见,派人寻至华山明星崖下,果遇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正在吹箫。此人名萧史。使者引至宫中,与弄玉成了亲。一夜两人在月下吹箫,引来了紫凤和赤龙,萧史告诉弄玉,他为,与弄玉有殊缘,故以箫声作合。今龙凤来迎,可以去矣。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腾空而去。秦穆公派人追赶,直至华山中峰,也未见人影,便在明星崖下建祠纪念。后人有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以记之《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词谱》卷二十五引《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宋词始见于《晁氏琴趣外篇》。通常以《漱玉词》为标准。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十句四平韵,后片九句五平韵。【附: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寻找新的“知音”。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盲人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辛酸和痛苦的老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曲子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听毕全曲,更是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单一集中。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纷扬的飞雪中,发出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51年,天津人民首次播放此曲;59年国庆十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它还成为了美国唯一接受的一首中国音乐。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这首歌是要跪着听的”,可见它的魅力之大。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享誉世界。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手。三十四岁时疾病使他双目失明。贫病交加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以卖艺为生,编演过许多乐曲。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由于他生活在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时弊的乐曲,向挑战,如《听松》《的》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的极大的,而他因此也成为了的、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成疾,停止了卖艺生活。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阿炳还答应半年后继续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竟于当年12月4日去世。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支乐曲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行街串巷途中信手拉来,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

  喜相逢,是笛子独奏曲。原为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一带,成为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连续后十六分音符可每拍抢气。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

  四、《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原为古琴曲,作者郭沔,字望楚。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作者为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不仅收集整理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时,郭望楚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音变化发展,深刻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步步高》是廣東音樂中的名篇,也是廣東音樂中描繪節慶氣氛最爲成功的作品之一。獨奏高胡(即粵胡)以明亮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唱出一首歡樂的歌曲。經常出現的大音程跳動,更突出了節慶氣氛。作者在創作中敢于大膽采用全新的表現手法,使本曲在傳統廣東音樂中獨具特色。 本曲開頭在僅有的三個音的短小引子過後,運用了突發性的八度跳進,繼而通過音階式的下行,開門見山地迸發出一種十分樂觀向上的情調。樂曲中經常采用樂彙的重複,用以積蓄力量,向新的層次運動,或是漸次高漲,或是漸次下落;樂曲的旋律線升降有序,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富有動力;從音樂中引進的“模進”手法,在本曲中也多次被成功運用。可以說,本曲的名稱就多半來自其結構層次上的“遞升遞降”。個人簡介呂文成(-):;0世紀;0年代以來大家一致公認的廣東音樂最卓越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廣東曲藝、粵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廣東音樂的發展事業中,爲廣東音樂傳播國內外,成爲中國獨樹一幟、蜚聲樂壇的樂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呂文成先生于清朝光緒;年(年)月;日,出生于廣東省中山縣,幼年隨父親到上海謀生,在銀匠店當過童工。到了十歲,才免費就讀于廣肇義學,並利用課余時間,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活。由于他從小就酷愛中國民間音樂,常常聆聽老藝人的演奏,頗受江南一帶民間音樂及音樂文化的影響,勤學苦練,自學成才,不到;0歲,在上海時便已蜚聲樂壇。年,上海成立了“中華音樂會”,該會以研究音樂、陶冶性靈、提倡美感教育、養成人格爲旨,呂文成是最早的會員之一。;年擔任該會滬樂科幹事,同時他兼任上海精武體育會音樂部教員,還參加了由上海鐵職工組織的“儉德儲蓄會”粵樂隊的活動,並擔任指導。終生從事廣東各種音樂的作曲、演奏、及演唱。“一·二八事件”發生後,呂氏離開上海,到定居。居港期間,爲“新月”、“和聲”、“歌林”唱片公司聘請爲固定藝員,長期從事灌制廣東音樂、粵曲唱片工作和樂曲創作,並爲“高亨”、“百代”、“勝利”等公司錄制唱片。據不完全統計,各大唱片公司所灌錄的,由他演奏和演唱的樂曲和粵曲,就有;0多張。其中不少樂曲成爲百聽不厭、脍炙人口、流傳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其中有寫景抒情的《平湖秋月》、《蕉石鳴琴》、《漁歌晚唱》;有輕松活潑向上的《步步高》、《醒獅》、《青梅竹馬》;有描寫民間故事的《歧山鳳》、《銀河會》、《天女散花》;有反映民間習俗的《二龍爭珠》、《獅子上樓台》、《鹦鹉戲麒麟》;有反映民族覺醒的《恨東皇》、《齊破陣》、《泣長城》等廣爲流傳。其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傳統的廣東音樂風格,又吸收了西洋音樂的優點,曲調優美流暢,節奏生動活潑,聞之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創作,結構嚴謹,曲調清新,旋律優美流暢,委婉動聽,節奏生動活潑,熱情奔放,富有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呂文成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善于借鑒吸收各種民族音樂的技巧,將它們融入廣東音樂中,他的不少作品都是自已演奏並灌制唱片。呂文成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他唱的粵劇行腔自如,吐字清晰,圓潤悠揚,飲譽藝壇,多次出國演出,深受好評。年月;;日,呂文成先生年高體弱,積勞成疾,在病逝,享年八十三歲。演奏方面,吹拉彈唱件件皆能,特擅高胡(即粵胡)。年前後,呂文成創造的“高音二胡”被正式定名爲“高胡”。首創把二胡的絲弦改用鋼弦,並采取以兩膝適當部位夾住琴筒的拉奏方法。因而被譽爲“二胡博士”。這種後的二胡,現稱粵胡或高胡,音色富有特點,大大地豐富了高胡的表現力,常能用于民族音樂的抒情和部分。現已成爲廣東音樂中最主要的特性樂器之一。擅長于演唱粵曲的“子喉”(即“青衣”),所唱的《潇湘琴怨》、《燕子樓》、《小青吊影》等曲,飲譽藝壇。

  《姑苏行》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亦是每一个吹笛者的必修曲目。“姑苏”为苏州的旧称,故曲名为游览苏州之意。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水墨丹青,亦如一蛊雨前清茗——其清香沁脾。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江先谓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即跟哥哥学艺,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 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专业主要是靠自学,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 江先谓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 《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引子,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荣欣、一派的迷人景象。 A段,优雅的行板。这里的演奏要突出一个“行”字,而且是优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苏园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应稳健而流畅。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有详细的标记,应严格照谱演奏)。要注意换气的准确,因此错误的换气会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时,换气的处理也是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 B段,热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个“舞”字,这里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舞”、游中荡漾的“舞”,亦有音乐与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动与力度的强弱对比;手指灵巧、富有弹性,仿佛在笛上“舞”动。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突出一种优雅的“舞感”。 A1段,稍慢的行板。音乐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演奏手法上仍采用A段“颤、叠、赠、打”的技法,但气息应柔和一些并逐渐减弱,直至曲终。【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13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14岁(1960年7月)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崭露头角。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发表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5期59页)。 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 俞逊发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赤日》于1986年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一等空缺);《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

  【乐府诗题 ·关山月】 汉代乐府琴歌,“鼓乐横吹曲”之一。当时戍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唱奏此曲。现行歌词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填写,了古代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借以抒发作者对唐代者穷兵黩武的感慨。最早在《关山月》曲谱刊于《魏氏乐谱》。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有《关山月》一曲,无歌词,旋律也不同于《魏氏乐谱》,但调式,气韵相近。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填入《梅庵琴谱》的《关山月》中,得以广泛流传。这首歌曲自然,曲调舒展、宽广,既有琴歌的特色,又贴切地抒发了感伤的情怀。【附一:关山月 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附二:关山月·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七、《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听松》是民间艺人阿炳原创的一首著名的传统二胡曲,前人对此曲的演奏有许多创新。然而,像高扬把京剧的“急急风”作为开场,以京剧的打击乐作为全曲贯彻始终的伴奏,却前所未有。阿炳本人这样解释:“南宋时期,金兀术为岳飞所败,趴在无锡惠泉山下的听松石上,俯听宋朝追兵的声音,故名《听松》。” 阿炳自己的说法是“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十分狼狈地跑到无锡惠泉山脚下,躺在原楹石上 ,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有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音乐不可能描写故事,这说人怀疑。艺术特色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又名《听宋》。据说阿炳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演奏此曲之前必讲一番南宋时期入侵者金兀术败逃的故事,以金兀术的败逃喻日寇的失败,以岳飞的奋斗预言中华民族的必然胜利。 在二胡曲中,《听松》是独树一帜的珍品。杨荫浏先生在为《阿炳曲集》写的乐曲中说明中说:“《听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据《阿炳传略》说,人们听到阿炳演奏此曲的时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乐曲原谱 《阿炳曲集》中的记谱是五个部分,其中的是乐曲的主体,因而前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引,后面可以看作是两个尾声。 引子I内部包含着两个互为对比因素,一个因素是呼喊式的音调,这种高音区的同音反复式的音调,完全是提高了嗓门喊口号的声音,“冲呵”“杀呀”之类,这种音调,与《大刀进行曲》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特征相类似的,甚至可以称它为“怒吼”音调。另一个因素有人从造型角度说它是“风声”,有人从表现角度说它是感慨式的“叹息”,看来它是造型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两种说法可以合起来参考。这两个因素又轮流出现一次,引子I即行结束。 原谱,我们称之为引子II,每分钟约80拍。它也由两个因素组成。因素1是小军鼓的敲击声。每分钟约80拍;根据无锡许忆和同志提供的材料,阿炳自己曾说过,他把他在无锡街上听到的“洋鼓号”用在二胡曲中了。《听松》引子II下是使用“洋鼓洋号”音调的地方。请听众不要注意它的音高特征,而专门注意一下它的节奏音调,它的颤音奏法(tr)就是细碎的节奏,这与小军鼓的敲击声何其相似。 引子II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号角式的音调,原来的所谓“洋号”的音调,人们都是听得很熟的。阿炳的“洋鼓洋号:音调完全五声音阶化了,这就支除了它所谓”洋“味”,提示了中国人量、气派和不可战胜的面貌。原谱是全曲的主题部分,4/4拍,每分钟约76拍-,边演奏边加快,处达到每分钟144拍。 这个主题有下列一些特点: 1、大量使用边疆切分节奏型。主要不是模拟风声的旋律型,而是强调大风摇撼树干所引起的反弹性的动感,一种运动的脉搏,给人以巨大群体的感觉,气势磅礴; 2、乐节内部用级进,乐节之间用大跳,构成一浪高过一浪的运动,起伏跌宕; 3、号角声与松涛浑然一体,依稀可辨; 4、乐句之间融结紧密,没有停顿,一气呵成; 5、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高音区运动,采用向中音区短暂低伏再回高音区的方法,合保持长时间力度不衰。 原谱,我们称之为尾声I,每分钟120拍,它与引子II相对应,也由两个因素构成,与引子II不同,因素I换成了大铜鼓的敲击声。原谱,我们称之为尾声II由尾声I号角音调的延续,引回引子I的怒吼音调,并紧接转为京剧锣鼓《急急风》的密集型节奏型,再三次出现怒吼音调,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结束。在京戏音乐中,急急风的锣鼓通常用于战斗正酣或败者逃走胜者追击的场面,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的追击的脚步声,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把鬼子赶出境”的意境吗? 在传统的二胡音乐中,具有如此阳刚之美而又能在反映时代~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色彩的和谐统一方面取得成功的作品,是十分罕见的,令人感到特别宝贵。简介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江苏无锡人。二十多岁时,他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是当地音乐界所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音乐家生平音乐,大部分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

  《佛上殿》是一首民间乐曲,节奏缓慢平稳,以箫独奏的形式,加上木鱼的敲击声衬托,使音乐听来极富庙堂色彩和神圣虔诚的韵味。凝重、抒缓、缥缈的旋律,呈现出古代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佛家子弟在静心坐禅的幽远空灵意境。 洞箫呜呜然,伴随晨钟暮鼓和人声梵呗,罄钵齐鸣,天音妙蔓,“素手把芙蓉,举步摄太清”,直令澄彻空灵、物我两忘,恍若进入华严境界。 ,我佛慈悲,一声,公德 礼佛一拜,罪灭沙河!给灵洗涤 抛弃一切

  著名古琴曲之一曲谱:来源一:此曲与1686年版《澄鉴堂琴谱》中《石上流泉》实为一曲。本传谱为一首典型的A-B-A三段体曲式结构,中段颇具山歌风且戏谑流畅的旋律、及右手指法编配特点,在琴曲中甚鲜见。来源二:古琴曲《碧涧流泉》相传为宋代朱紫阳所作,它与其他版本所辑载的《石上流泉》有点相像,但从旋律到演奏手法,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碧涧流泉》出自《古冈遗谱》,“古冈”即古代冈州(今广东新会,清时改今名)。据传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宋朝皇室从临安(今杭州)南迁福州,最后迁到冈州,1279年,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而殁,从而结束了宋朝历史。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清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黄景星(?-1842)辑编了《悟雪山房琴谱》,共收集有琴曲50首,其中大部分来自《古冈遗谱》。《碧涧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碧涧流泉》为三段体(A.B.A)结构,全曲原分六段加一尾声共七部分,表现了山林幽涧,一派碧绿,流泉泠泠;急峻时,嘈嘈切切,首尾响应,意趣盎然,素有《小流水》之称。通常,古琴曲往往从缓慢浑厚的散意或清脆明亮的泛音开始,而《碧涧流泉》则从第一弦十三徽以外以沉实的按音开始,以大幅度的揉弦和二度不协和音引出,然后自下而上、上而下发展,交替回旋,表现了在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之间,爆发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时急时缓。乐曲的第二、三段,旋律向发展,并多次运用虚掩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盘旋。第四段是一段小快板,旋律在琴下准低音乐反复出现,变调移位,虚实相映,并多次出现强弱倒置的切分效果,像激流冲击着岩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情飞志扬,心旷神怡。这一段为乐曲的精华,又是全曲的部分。第五段是主题再现,进一步把乐曲推向新,加强了乐曲的表现效果。第六段乐曲又逐渐恢复了平静,峰回转,但感情更深厚而充沛,其旋律开阔悠长。尾声部分泛音清脆明亮,寥寥数音,使人觉得余音缭绕,意味无穷。《碧涧流泉》是岭南琴派重要的传统曲目之一,当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袭了自清代以来传统的节奏自理和表现手法。岭南琴派一代师杨新伦先生生前,每逢会琴访友,必操此曲。曲情:乐曲抒发了古人荡迹山林闲适疏放的幽趣。表现了在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之间,爆发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时急时缓。

  五、《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基艳嫩也。”该曲以悠扬清丽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特殊韵味,曲趣清纯剔透,寄托了人们对“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的赞美。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自幼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事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露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广泛吸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精湛著称。

  二胡曲《良宵》系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名曲,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原名《除夜小唱》。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 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表达了作者怡然,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也是刘天华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此曲在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当时的刘天华先生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正在筹划创办国乐改进社的他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于是在这全国喜庆的除夕之夜,刘天华特意邀请了跟他一起筹备国乐改进社的朋友们共度良宵,大家尽情畅谈,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在欢乐而平和气氛中,刘天华乘着灵感的浪花,即兴演奏出这首佳作——《良宵》。 《良宵》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奏曲。全曲动听,毫不张扬,感爱最深的是它的。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良宵》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师,“刘天华大师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曲、十五首琵琶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朝元歌》原为昆曲剧目《玉簪记·琴挑》中的唱腔,抒发了古代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向往的情怀。《琴挑》叙书生潘必正借读尼庵,听女尼陈妙常秋夜弹琴,因而相爱的故事。《朝元歌》就是描写秋夜里,妙常月下弹琴,必正前去和她闲谈,言语间试探这一情节的唱腔。这首乐曲音域主要在中、低音区,对训练音色、打好演奏洞箫、曲笛的基础颇为有益。用气宜深、稳、舒缓,低音要深切浑厚。整首曲子要深情而委婉,讲究抑扬顿挫,使之富有昆曲风格韵味。

  一、《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寻找新的“知音”。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中结束了全曲。【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13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14岁(1960年7月)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崭露头角。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发表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5期59页)。 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 俞逊发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赤日》于1986年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一等空缺);《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乐曲),于1990年秋荣获“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获该项大。1991年曾著书《中国竹笛》由「丹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工具书,二十六万字,不包括谱列)。2000年10月又由「琴园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逊发的笛子曲集《玉笛雅声》。 俞逊发自七十年代初至今,先后出访欧,亚、美、澳、非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多次被、、澳门邀请进行个人专场音乐会与。还再度与荷兰,日本、印度等著名演奏家进行即兴演奏音乐会。在欧洲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对民族音乐与音乐的合作与沟通作了有益的探索。 俞逊发先后笛子专辑10多盘。如《汇流》、《琅琊神韵》、《妆台秋思》、《牧歌》、《河岸吹笛人》、《民谣》等。 他1984年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外聘教授。 俞逊发曾获上海首届文化艺术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为表彰其对民放音乐事业的贡献,国务院特颁发荣誉证书,终身享受特津贴。

  《汉宫秋月 》. 曲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人们对她们不幸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筝十大名曲之六《汉宫秋月》古筝名曲 集欣赏与太极背景音乐 是迷人动聼精彩音乐好視频的片段,值得大家分享。;務求看得舒服为目的,但利益仍歸原来上传人或原創者 《 net》,故希望各位欣賞分享后,并即该有关視频刪除,谢谢合作与 大力支持! 唯美音乐

  此曲笛子独奏、小提琴独奏,或两者合奏的都有。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延伸内容: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