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边疆游、草原游日渐红火蒙古包成为旅游景点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2-14 5:09:50 人气: 标签:蒙古国旅游景点

  东经120度,北纬40至50度,在地形图上铺陈一片葱绿。进入8月下旬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色正由绿渐渐转黄。“守望相助.北疆亮丽风景线”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的草原行大型采访活动,便从呼伦贝尔所在地海拉尔出发,经室韦、额尔古纳,至满洲里。沿途草场、森林、湿地风景变换,满眼夏秋之交的北疆醉人风光。

  早闻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地,除蒙古族外,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以及俄罗斯族、朝鲜族、回族等14个民族乡,都如珍珠般散落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此次北疆行,我们走进一个个蒙古包,深入各少数民族风情乡,亲身感受到了北疆人民的热情好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牧民的生活已不复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或以草原为生。草原上我们所能看到的蒙古包多数已成为旅游点,它们的主人就像候鸟一样,精准地踩着季节的脚步,随季节更迭变换自己的栖居地夏季守着蒙古包等候游客,冬季“飞”回牧场,陪牛羊马过冬,或回到城镇,和家人一起过着怡然的现代生活。在边疆游、草原游日益红火的今天,牧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变化。

  在游客们一片叫好声中,苏和熟练地挺身上马,手持长长的套马杆,吆喝着马群在草原上尽情驰骋。不一会儿,马群掉头往我们这边奔来,大家略显惊慌退让的当口,苏和已眼疾手快套中一匹马驹。

  “好!”掌声、喝彩声四起。苏和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的第几场套马表演了。“一场表演下来,我们五六人的小团队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33岁的苏和,是个地道的蒙古族。自幼生活在莫尔格勒河畔,忘了几岁开始学的骑马射箭,反正“这事儿就同吃饭一样自然”。如今,家里养着40多匹马,平时就靠饲养这些牛马为业。到了6至8月旅游旺季,苏和就兼职做起金帐汗景区的表演人员,赚上3个月的外快。

  现在到海拉尔的游客,一般都会来金帐汗蒙古部落转一转。这个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景点的部落,除了别有风情的蒙古包,还为游客提供祭敖包、喝奶茶、全羊宴、骑马、看套马表演等多项旅游娱乐活动。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那达慕”,这个最能体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竞技大会,赛马、射箭、摔跤,一个赛一个的精彩。

  在苏和眼里,这几年来金帐汗蒙古部落的游客,“比天上的星星和草原上的牛羊还要多。”“旅游业发展起来后,牧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苏和说。

  苏和的新家在巴彦库仁镇上,游客不多或冬天下雪的时候,他就回到镇上,或者去牧场转转,他的牛和马。近年苏和还新添了一部摩托车,“草原生态补助励政策实施之后,牧民的生产方式也有了明显改善。过去风餐露宿骑马放牧,现在呢,骑上摩托车,既便捷又高效。”

  从满洲里城区驱车不多久,远远就能看到一簇簇的蒙古包如白蘑菇在草原上盛放。一队青壮骑兵已在口迎候我们,为首的还举着“百吉乐”部落的旗,迎风招展,煞是壮观。那一刻感觉穿越到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年代。

  奶茶、乳酪点心、牛肉干上桌,主人白金终于亮相。一袭蒙古长袍,高身黑壮。献歌一曲,雄浑中不乏柔情。

  47岁的蒙古汉子白金,在满洲里的16年时间挺会“”。先是带着部落的30多户牧民办起了畜牧专业合作社,把散落在各处的牧场和牛羊统一进行饲养、管理、经营。此举增加了牧民收入,也使白金成了部落牧民眼中的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借势满州里红火的口岸经济,不少蒙族部落都在满洲里周边搞起了家庭游营地,即依托蒙古包开发旅游项目。白金也不落后,他的百吉乐部落离市区不远,经满洲里的游客很多都会选择到此处一游,感受一下蒙古族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百吉乐畜牧合作社”、“百吉乐蒙古部落景区”,看来白金是打响“百吉乐”牌子了。“都是牧民,部落是我们的根,做啥都不能忘了这个。”现在“百吉乐”在满洲里已小有名气,牧民们见到白金都叫“白总”。

  白总的“野心”还不仅于此。眼下他正忙着筹备开办新的食品加工厂,主打牛肉干和烤羊肉。“这烤羊肉不用普通的碳火烤,而是用呼伦湖里一种富含微量元素的特殊石头来烤,绝对美味、有营养。”说起即将上市的新产品,白金开始滔滔不绝。据他说,食品加工厂的各项认证均已通过自治区有关单位审核,现在他更多已考虑销问题了。

  与苏和一样,白金和他部落的牧民们也只在夏天旅游旺季时住在蒙古包里,等冬天到来,他们会离开蒙古包回到各自家的牧场。白金的牧场离部落蒙古包有50公里,近4万亩的面积,养了2000多只羊和几十头牛,“每年冬天就与它们一起度过,带着我的孩子们。”说这话的时候,白金脸上多了几丝温柔。

  中午正是餐馆上客高峰期,围着红头巾、身着格子裙的冬妮娅大妈,站在以她名字命名的私房菜馆门前,操一口流利的汉语,跟游客们聊得火热:“我是山东俄罗斯族,中文名叫。”

  清朝末期,冬妮娅的爷爷从山东老家来到室韦,跟她的俄罗斯奶奶相遇。作为第二代华俄,冬妮娅很遗憾没回过山东老家,所以每次看到山东客人都分外热情。

  在室韦这座充满俄罗斯风情的边疆小镇上,40%的居民都是像冬妮娅这样的华俄。他们长着蓝眼睛、高鼻梁,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住在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木刻楞”房子里,经营着火爆的家庭旅馆,成为边境的一道独特风景。

  61岁的冬妮娅,经营家庭餐馆已经有七八年了,是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的“名人”。2005年,她代表室韦参加了CCTV“十大魅力名镇”评选。载誉而归后,一家人张罗起了这个家庭餐馆。人手不够,全家来凑。70岁的大哥负责迎客,坐在门口拉手风琴,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终了,客人就都跟着进来了。姑爷在后厨掌勺,侄女则负责端出一盘盘美味俄餐:肉丝酸黄瓜、奶油煎鸡蛋、大头菜肉卷

  随着餐馆生意越来越好,冬妮娅还开起了家庭旅馆。房间不多,就在餐厅后边。同样是“木刻楞”房,干净整洁,装点着俄罗斯特色的装饰品,异族风情扑面而来。

  如今,冬妮娅大妈的9个兄弟姊妹,已在室韦开了4家俄罗斯风情餐馆,生意个个很火。据冬妮娅说,一个夏天就能收入几十万元。

  据说前两年冬妮娅有俄罗斯亲戚登门造访,看到他们现在的生活,都羡慕不已。“本来想劝我们回俄罗斯团聚的,后来都打消了念头。”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