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背包客的故事 > 正文

当事人NO115对话詹姆斯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9-25 12:19:42 人气: 标签:想做背包客的语录

  英国人詹姆斯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去年他和女友开始全球旅行。今年1月他们来到中国。他说中国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让人难以想象,连鸟巢的电梯都拆了,中国游确实。回国后,他把经历写进博客并在上发表,吐槽中国残疾人设施,但不是贬低中国。

  詹姆斯:当时我们正在环游世界,到过很多国家。我是一个电视节目制片人,制作奥运栏目的时候赚了不少钱,就想休息一下,跟女友出去走一走。我们从英国出发,先去了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国家,然后转去了美国,日本,在我们背包旅行的第十一个月,来到了中国。

  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呢?现在中国界上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就特别想来看看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问:你在来之前,有专门制定旅行计划么?哪些城市一定要去,或者哪些景点会有专门为像你这样行动不便的人士设置的便利措施?

  詹姆斯:有些人旅游就喜欢去景点,越有名的越好,这当然没什么错,我也去了长城故宫,但对于我来说,最有意思的并不是这些。我比较喜欢尝试当地美食,跟长居于此的人交流,以此来体会这个城市的质感和氛围。

  我们跟很多在中国旅行的朋友交流过,知道这次的旅途不会特别容易,但是我这个人比较随性,从不提前查残障设施的情况,都是车到山前必有的心态。其实我出行也不是很困难,我可以上下楼梯,也不用住残疾人专用的房间,所以一般都不会把这个当成旅行中的大问题。

  詹姆斯:是吗?我博客里还有其他国家的文章。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三四家中国联系我,想要做采访,对此我表示感谢。我在博客里的写作手法用了很多英式幽默的东西,可能在其他人看来挺噎人的,不过我的目的其实是在调侃中展现一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和国民的心态,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巴西也好,在我这儿都是一视同仁。

  比方说提到美国人,大家都会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很爱吵,开车超级快,又。但是我在描述美国的时候,会从一些小事,比如餐馆的食物之类阐释这个国家的国民性格到底是怎样的。

  至于中国,有关中国的文字作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还能写些什么呢?长城,兵马俑,都被写过成千上万遍了。所以我在选择博文主题的时候,就选定了坐轮椅出行这个话题,以小见大地谈谈中国的国民性格。

  詹姆斯:我们到中国的时候正是冬天,特别冷,雾霾也很严重,每个人看着都晕晕乎乎的,这就导致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工业化。

  我们是从坐火车到,一上我都盯着窗外,看到了无数的城市和山川呼啸而过。其实中国很像欧洲这些文明起源比较早的地方,大面积的野生地带已经不复存在,不像美国这种历史只有二三百年的国家,所有建筑都是为实用性为主,什么都是崭新的。

  在中国,可以明显地看出很多东西都经历了又,再重建的循环,整个地方人造的痕迹特别浓重。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英国也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久远的历史和的文化烙印,教、哲学和一脉相承。

  在博客中,我还提到了一些小事,比如过马和开车的情况,这跟我去过的其他国家也是截然不同。中国司机开车的凶猛程度是我平生仅见最凶猛的。还有排队,在英国,插队是特别无理的行为,为人不齿,但在中国好像每个人都这么做,特别理所当然,要习惯这种现象还是蛮难的。

  英国和中国同属欧亚,有时候会觉得文化上的共通性应该很大,但实际上差距特别大,即使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文化上也会有差异。和上海不同,和西安不同,饮食文化语言都能体现出来,这在我看来特别新奇。

  问:你在博客中花了大量篇幅吐槽中国的残疾人设施,是故意为之还是想给以后来中国旅行的轮椅背包客们提个醒?

  詹姆斯:当然不是。我写作的时候其实从不考虑为“残疾人代言”这件事,主要是也没那么多轮椅背包客啊。我自己做电视节目,策划选题的时候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吸引更大范围的观众,写博客也是如此,专门给行动不便人士写文的话,受众太小。

  我之所以写在中国残障设施的缺乏,其实是想借此展现中国的国民性格和全社会对弱势人群的态度,倒也不局限在残疾人的层面上。

  比如在中国的严格安检,我写这个并不是要抱怨过安检有多麻烦或者我自己遭受到了怎样的差别对待,而是从这个现象能看出来中国普遍的紧张(恐慌)心理,总觉得会发生恐袭似的。英国过,但我们火车站也没有持机关枪的,进地铁也不用过X光检查。所以安检这事儿对我触动蛮大的。

  再比如我们去鸟巢的时候,体育馆里好多电梯都无法使用,直接拆掉了,这在我看来难以想象。在英国,我们有很多老旧建筑,都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了,那时候轮椅还没发明呢,所以有些地方没有电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建筑物里必须得有电梯,比如伦敦奥运会后那些体育场馆中,虽然可能很少会有人用到,建设的时候会增加成本,但我们并不会想着偷工减料,也不会在活动结束之后就把它们拆掉。

  问:你这篇有关中国的博文在英国发表之后,多家中国也进行了转载,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对此你感到惊讶么?

  詹姆斯:怎么说呢,这篇文章确实挺广的,BBC也做了个缩减版的专辑,但是就博客本身而言,有关其他国家的文章阅读量会更高,中国这篇大概只能排受欢迎榜的第六七位吧。我阅读量最好的博文是有关阿根廷的主义,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点进来看。本来欧洲人对话题就很感兴趣,《TopGear》(BBC著名的汽车真人秀节目)那期二战后大量隐居阿根廷小镇的特辑之后,跑来读博客的人就更多了。另外一篇特别受欢迎的博文是有关日本对的态度。

  詹姆斯:那倒没有,比较明显的是在成都过得特别好。成都在我看来是个比较新的城市,好多崭新的建筑,里面设施比较齐全。其他城市都差不多吧,找车站逛超市上厕所都需要看得懂牌,经常得上过街天桥或者走地下通道。

  我们去过平遥,那是个特别老的城市,或者说小镇吧,并没有多少人居住。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我去的那个碉堡据说是千年前建的,自然对我这个坐轮椅的人挑战比较大。但是在上海这种现代化的富裕城市,竟然很多地方还有门槛,我在英国从来没见过。

  詹姆斯:我们主要是火车出行,偶尔也坐飞机,市内交通都是靠地铁和出租车,好像还真没坐过公交车。

  坐火车让我发现一件事,中国人乘车好像都是随意坐。比如我买了3车厢23号座的车票,我自然认为自己应该坐在3车厢23号的位子上,但在中国,真实情况往往不是如此。有一次我坐火车,走到自己的上的时候,发现我的被旁边人的包裹占据了,竟然还有一只活生生的大公鸡。

  詹姆斯:我不能代表其他残障人士说话,其他残障人士也不能代表我。我不能体会盲人或者侏儒症患者出行的痛苦,自然也没替他们。至于像我一样坐轮椅的人,其实我的症状算轻,很多人并不能像我一样上下楼梯或者随意驾驭自己的轮椅,所以他们面临的困难应该比我更大。

  说到设施的问题,确实有点不方便。比如说门槛吧,没什么存在的意义。还有上那些栏杆,除了必要的时候用来控制人群之外,其实也可以去掉,让出行变得更容易。

  詹姆斯:对,就是缺乏更适合行动不便人士的另一种出行设施。如果我只能在面上行动,无法使用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的线分钟的。

  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对我来说很难理解。在英国,如果我想要自力更生,不给家人或者社会添麻烦,像别人一样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的话,我必须得享受同等的出行,尽量和大家保持一致的生活节奏。

  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残疾人无法正常出行,也没办法保持和其它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因为处处都是不方便。似乎中国人天然地认为残疾人应该呆在家里,而不去想他们没有工作是因为无法出门工作。结果就是残疾人成为了社会的负担,成为被人看不起的存在。

  其实,如果你花100美元在楼梯旁边设置个坡道,成千上万坐轮椅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去出门工作创造效益,投入产出比极高,但是没有这些坡道,他们就只能待在家里,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我很惊讶中国人竟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詹姆斯:在欧洲和美国,残障设施的大量建造和使用是战争的后续影响。一战二战之后,很多人了截肢或者失明等伤病的痛苦,方便他们的各项设施自然出现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日本在经历大轰炸之后更是如此。说起来,中国也没少打仗,二战时的伤亡也不小,战后却没有出现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情况,只能说中国很特殊。

  和其他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一样,中国的建设速度让人,平地起高楼日新月异,但是即使是新建的楼房,都没有人想到多用点水泥建个残疾人专用坡道或者加部电梯。说到这儿,我在中国的大街上也没看到很多行动不太方便的老人,大概也是因为在城市中行走实在太不方便的缘故吧。

  詹姆斯:是指对事物不了解的时候就下否定结论,但是我的博文里举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和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不觉得这是。

  我对门槛的意见特别大,因为这需要我过一个门口就从轮椅上下来一次,有时候逛一个景点就需要来来回回第无数次。但是门槛作为一种文化概念的体现只出现在历史建筑物中,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说直接拆除是不可能的。

  在英国,我们也有很多历史性建筑,确实不好做大的。但是至少,我们的景点都有不止一个出入口,方便有不同需求的游客,为什么中国不可以多设几个呢?

  另外,中国古建筑里的门槛大多是木制的,一块木头总不可能千年不朽吧?很多明显是后来重建的仿品。当然,原汁原味的还原建筑物的历史原貌很重要,但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呢?英国在重建很多古堡的时候,都会在一些不明显的地方加建一些残障措施,如果我们可以的话,中国自然也是可以的。

  詹姆斯:对,他们特别善良。我不会说普通话,粤语也不行,而大部分的中国人英语也不太好。不过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会超越语言的障碍,我们管这叫“人性时刻”。

  有一次在大街上,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疯狂地跳骑马舞,就是鸟叔的那个动作,手舞足蹈特别好笑,我们眼泪都快笑出来了。他妈妈在后面追上来,也是笑得直不起腰。所有人都理解了他的舞蹈,一起哈哈大笑,这就是个“人性时刻”。

  自动售货机那次也是。我和女友手里并没有合适的硬币,只有一张纸币,那对夫妻正好过,看我们为难的样子就直接帮我们买了饮料,我想把纸币给他们,他们摆摆手就走了。他们说了什么我没听懂,但那个时候我们的交流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阻隔,感觉特别好。

  詹姆斯:吃的,绝对是吃的,中国菜太好吃了。我和女友都是吃货,什么都愿意尝试,在英国也吃中国菜,不过都是西化的版本,而且大多是广东菜。

  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我在西安吃了各种面,在四川吃火锅的时候差点辣死,还有上海城隍庙的蒸饺和烤鸭等等,都好吃到不行。

  我们在中国还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好多年轻人都想跟我们聊天口语,挺好玩儿的。我不想让人在读了我的博客之后,觉得我在中国过得很惨或者对中国有,这些其实都是,我只是开玩笑而已。

  英式幽默很有特色。以前英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殖民地遍布全球,现在今非昔比之后,大家总是有种消极的心态,在聊天的时候吐槽“这个破烂国家”都成习惯了。美国人谈到美国的时候则特别昂扬热情,美国梦。中国人跟我们不一样,不习惯拿国家的事情开玩笑,所以也不太能理解我们这些幽默的表达,不过我没有贬低中国的意思。

  詹姆斯:当然,还有好多我想去的地方没去呢,桂林山水据说很漂亮。我还想坐游轮畅游长江呢,不过最近看新闻似乎不太安全,以后情况好转了再去看看。上次去的时候是冬天,好多地方景色都不是最好的时候,以后换个季节会再去的。

  常年旅行的人一般都有个计划,游览难度大和难度小的国家穿插着来,不要一次用力过猛。比如说美国就是个比较容易的国家,中国算是比较难的,即使我们之前有心理预期,还是有点被现实情况了。

  詹姆斯:要看是哪方面的困难吧。比如玻利维亚,特别贫困的国家,连公都没有,只有土,但是对我来说,土至少是平的,比楼梯爬上爬下来得方便。中国呢,什么都有,建筑得好好的,但对我来说反而出行不便。

  另外就是语言障碍,我除了英语外,法语和葡萄牙语都会一点,在欧洲和南美洲基本没太大的困难,但是中文实在是太难了。汉字特别复杂,看着就像画画一样,我对着认都认不准。

  中国现在就像十八、十九世纪时的英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到处都在搞建设,那时候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是最优先考虑的部分,但是等我们经过了那个阶段,更人性化的考量慢慢就出现了,像规矩排队和给残疾人装个坡道这样的事情开始更受重视,而不是一切求发展。我相信中国以后也会走到这一步的。

  我的博客主要是面对读者,真没想到会有一篇文章在中国引起什么反响。对中国的认识还是局限在经济和方面,真正文化上的体会比较少,尤其中国又有着这样复杂多样的文化体系和风俗传统。所以我在博文里只谈晚饭吃什么、和朋友去哪里玩之类的小事,也是为了传递一些文化信息。如果这篇文章能在中国引发讨论甚至引起变化的话,也是意外之喜。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是难免,不过一直在努力向更好的方向靠拢。

  确实得有个过程。你去过吧?我在的感受和在中国很不同。那边的残障设施很齐备,也没有人随便插队。比较像中的结合体,至于以后会更像,还是会变得更像其他地方,现在还真不好说。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