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客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背包客的故事 > 正文

2018年关于部落世界的书、影、音、人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9-2-23 5:24:10 人气: 标签:有关世界地理的书

  《心之浆果:回忆录》(Heart Berries: A Memoir)的作者Terese Marie Mailhot是西北海岸海鸟岛(SeabirdIsland)印第安保留区的原住民。她诗意、充满力量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尽管活过了性侵,却也因此患上了应激性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但她通过写作战胜了疾病。她在书中回忆了社工母亲、自己和酒精成瘾的艺术家父亲讲和,父亲后来还被神秘等事。她写的是爱、回忆、接受彼此、接受自己。对故事和文字的控制力惊人。美国记者、作家Carl Hoffman的《婆罗洲最后的野人:一个关于死亡和珍宝的真实故事》(The Last Wild Men of Borneo: A True Story of Death and Treasure)被亚马逊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之一。作者在婆罗洲雨林跟随达雅克人和本南人一探雨林依旧死守的秘密。书中有两条线索、两位人物,美国收藏家Michael Palmieri定居巴厘岛,多次出入雨林收集原住民艺术品,然后卖给博物馆或私人藏家,他的做法有不少争议,被人认为是走私犯、小偷,但也正是他让许多原住民物件得以界各地的博物馆保留下来。另一位是奥地利传奇探险家Bruno Menser,他和本南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古老的智慧;当发现伐木对雨林人造成巨大时,他联合散居的雨林人用非方式抵抗伐木。但他的做法不过是螳臂当车,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后,Menser独自走进雨林,从此消失。作者以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穿针引线,勾勒了雨林的神秘、原住民的生活现状,更重要的是直指人性——看似谋的收藏家最终了雨林文化,看似如的探险家实则有着疯狂的一面。在《乔治·的印第安世界:第一位总统、第一民族以及国家的诞生》(The Indian World of George Washington: The First President, the First Americans, and the Birth of the Nation)这本全新的传记中,作者用的一生引出和他同时代的原住民的故事。

  让原住民重返属于他们的土地。书中写就了多年来原住民和交涉的过程,后者还前往印第安土地调研。在跟原住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使用外交手段他们接受新的国家。本书首次完整描写了和原住民双方的故事,带领读者看到美国伊始及其承载的未来。1960年代,人们寻找包括致幻剂在内的药物到达。在嬉皮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也来到原住民部落,渴望一试可以改变状态的草药以获得顿悟。民俗学者、人类学家等也在同期对原住民使用类药物展开系统研究。半个世纪以来,他们解开了死藤水、古柯叶等植物的用途之谜,也草药里找到许多可以跟现代药物相结合的元素。《在民俗中寻找药物50年》(Ethnopharmacologic Search for Psychoactive Drugs: 50 Years ofResearch 1967-2017)收录了这个领域中佼佼者的田野记录和发现。记者、史密森尼学会撰稿人Paul Rafele多次深入雨林,《雨林中的幸存者:前往今天的石器时代部落探险》(The Rainforest Survivors: Adventures Among Todays Stone Age JungleTribes)记录了三个雨林部族,爱好和平的刚果俾格米人(Pygmies),生活在树屋里的巴布亚科罗威人(Korowai),和亚马逊雨林深处的科鲁波人(Korubo)。他和三个部族分别相处相当一段时间,看到他们古老的智慧和神秘仪式。Rafele记录的探险历程和原住民人物都精彩诱人,这本书也向展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族群正身处的、自然大——他们改变,气候不断变化,他们千百年来和所生活之地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危在旦夕。作者没有提出“我们是否应该和他们接触”等问题,而是忠于记录本身,这也是本书极为出彩、迷人的地方。切罗基印第安人(Cherokee)作者Daniel Heath Justice在《为什么原住民文学很重要》(Why Indigenous Literatures Matter)中论述了今天原住民文学在、创意、文化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文学、个人生活经验和文化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四个主要问题:我们如何真正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亲人?如何成为一个好祖先?如何生活在一起?作者认为原住民作家在这些方面提出了绝佳观点。本书既是原住民文学研究,也是一部文化史。美国人类学教授David Posthumus在《我所有的亲人:探索拉科塔人的本体论、和仪式》(All My Relatives: Exploring Lakota Ontology, Belief, and Ritual)一书中研究探讨了这一代美国拉科塔印第安人的和文化,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身体和的关系。属马的今年多大他在书中指出如今拉科塔人的有灵依然是完整清晰的,他们以此认识现实世界——石头是有个性的,人类或动物拥有灵魂,天气具有某种意义等等。本书是对拉科塔人文化的研究,也深入浅出地让读者理解、接受原住民的观和教。美国《国家地理》推出《韦德·戴维斯摄影集》(Wade Davis Photography)。韦德是人类学家、原《国家地理》常驻探险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提出了相对于“生物圈”的“族群文化圈”:“在这个地球上同样有一个文化之网,无数文化交织成的智慧与之网覆盖了整个地球。这个网就是‘族群文化圈’。它也许能概括人类自有意识以来,由想象所生出的一切思想、、直觉、灵感、教等。族群文化圈是人类的伟大传统。正是由此之中升出我们的梦想之境,幻化出内在希望。它代表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也代表我们这个如此具有想象力、又有惊人适应力的生类所创造出的一切本身。”

  戴维斯几十年来拜访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对他来说,没有哪种文化是原始的,这本影集收录了20个不同部族,从撒哈拉沙漠族群到北极圈因纽特人、蒙古牧民、原住民……穿插其中的是他感性的文字。奢侈出版社Rizzoli今年推出新影集《非洲暮光:非洲正在消失的仪式与庆典》(African Twilight: The Vanishing Rituals and Ceremonies of theAfrican Continent)。摄影师Carol Beckwith和Angela Fisher拍摄非洲部落文化、仪式已经40年,距两人上次出版影集也已20年。本录了生活在非洲极难抵达之地的原住民仪式和庆典也正在快速消失。事实上,本书出版时,书中记录的传统已有40%消失了,而这只是她们过去15年的记录。《非洲暮光》不仅是记录,也是一份邀请,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人和族群、身体和灵魂、土地和人类相连的世界。它也是一曲挽歌,赞颂非洲上充满力量的艺术形式和原住民无尽的创意。所有照片均为首次出版。

  Rizzoli推出的另一本同类影集是Jimmy Nelson的《崇尚人性》(Homage to Humanity),这是他的首部摄影集《在他们消失以前》(Before They Pass Away)后的第二部作品,也可算作它的续集,依然关注即将消失的部落和传统,通过富于争议的摆拍甚至是广告拍摄手法,展现部族之美。出版商认为“这些照片能鼓舞我们每个人,从上把我们联合起来,激励我们人性本身。”《Amaze》(惊异)是TeNeues出版的另一本关注原住民和自然、动物关系的摄影集。墨西哥摄影师、探险家、环保主义者Cristina Mittermeier记录了地球各个角落的濒危动物和偏远部落,她的自然、摄影充满张力,展现了一系列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她想探索的也是人类和地球之间有意识、可持续的未来可能性。中文出版中今年也有不少关注原住民话题的好书,《哈帕萨帕之歌:与印第安的旅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的作者肯特·纳尔本因为巧合跟印第安丹一起展开了一场公旅行,在漫长旅途中,纳尔本记录了这位的,也记录了在他下所看到的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和依然生活于此的人们。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旅行中,白人纳尔本和印第安人丹以及他的亲朋好友们彼此磨合、亲近甚至敞开胸怀。对了解印第安人历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读起来绝对打动。

  事实上,纳尔本记录的或许是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和试图拥抱彼此的过程,他写的也是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我们原本相连,然后总会在某个时刻彼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挣扎着再次对方,放下过去、握手言和,一起努力这颗脆弱的星球?《悲遇:美国原住民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是美国历史学家佩吉·史密斯专题式的著作。她从欧洲入侵者进入美洲开始,一直写到1890年美国印第安战争结束,全面介绍了印第安人在美国建立、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痛苦和。她不仅是对原住民史进行了一次平铺直叙的记述,更是通过白人和原住民的故事,记叙了印第安文化如何在此过程中和欧洲殖民者的文化相互融合,也是以美国原住民作为主线,勾勒了一部美国史。世界著名教史家米尔恰•伊利亚德从西伯利亚萨满教传统出发,对萨满教的实践进行了调查。他的《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观察和描述了美洲、印度尼西亚、中国(包括东北、、)等地的萨满教,对西伯利亚阿尔泰、布里亚特、雅库特等地的萨满研究尤为丰富,是萨满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为世界各地的萨满做出了定义,也以地域的方式做了横向对比分析。本书主要集中在科普层面,而非意义。你知道草原上的四季和声音的关系吗?你熟悉多少种草原上的鸟鸣、风声?你知道牛、羊、马、狗以及游牧生活中其他声音所代表的含义吗?你知道多少和草原上的生态或生物相关的歌曲?你知道多少跟草原声音景观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草原声音漫记》(上海音乐出版社)中你会找到答案。本书由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研究院和“行走的耳朵”团队联合出品,是“声音生态学丛书”系列之一,由四个生活在不同时空、有着不同身份的人群写下的对蒙古草原音乐的描述和感受组成,展现了草原音乐真实又感性的一面。书中有一部分由蒙古儿童用蒙文质朴地写下他们对音乐的记忆和感触,再译为汉语。

  《鼓语:中国萨满乐器图释》(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上海音乐学院今年推出的另一本重量级读物。作者刘桂腾自1980年代初萨满音乐研究之旅,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到呼伦贝尔草原深处,从三江平原到科尔沁沙地……从一器渐及多器,再及多族。萨满鼓是有灵观物化形式的萨满乐器,作者以此为切入点,解读了萨满及其仪式知识,也窥探了传统乐器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和传承。

  2016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岩地区苏族印第安原住民,对建设穿越该地的输油管道发起,引发轰动。原住民活动家、电影导演CodyLucich也参与其中。他的纪录片《立岩之战》(Akicita: The Battle ofStanding Rock)专注于记录原住民年轻人如何站出来带领族人和对峙,也记录了他们在期间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的张力也来自它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影片,表达的正是导演自己的情绪。塔希提岛国际机场附近有一个叫Flamboyant的破败地区,在法国殖民和长达30年的核试后,此地只剩下孤独厌世的人。如今的Maohi人已然忘记了他们的语言和历史,也失去了和土地、世界的连接。但在这个的地区,还是有些什么留存了下来,那些微弱的、被深藏的、几乎看不见的力量依然着被大世界抹去。纪录片《Ma’ohiNui,我的家乡在海中央》(Ma’ohi Nui: In the heart of Ocean MyCountry Lies)用留存下来的与核试以及人们挣扎的生活作对比,展现了试图记起自己是谁的人正悄无声息地找到重新之。影片在今年电影节首映。另一部关注南太平洋岛民的是《玛那的印记》(Marks of Mana)。在前哥伦布时代,南太平洋上的女人们精通纹身,这些纹身有守护的力量,也给予她们能量,且只有女人纹身。殖民不仅改变了纹身的形式,也让它主要成了男性的印记。萨摩亚导演Lisa Taouma追溯了太平洋女性纹身的历史,也记录了她们如何试图复兴这项传统。同样关注原住民传统纹身的13集纪录片《原住纹身》(Skindigenous)探索世界各地的传统纹身,每集都深入不同族群,探索他们的用具、技艺、纹身的含义以及纹身是如何塑造他们的传统的。纪录片通过纹身展现的也是古老、独特部族的世界观、观。今年在引起轰动的真人秀/纪录片《首次接触》(First Contact)找来6位对原住民有非常强的先入之见的人,让他们深入原住民社区28天。6位主角在拍摄时并不完全清楚纪录片的根本用意,但他们的世界观、生活在这28天中被完全改变了。他们见到了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世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接触过原住民或拜访他们的家园,这部影片旨在改变对原住民的成见,缩小两个世界的差距。另一部在电影节上颇受关注的原住民题材纪录片是《Gurrumul》,讲述了著名原住民音乐家Geoffrey Gurrumul Yunupingu的事迹。他是埃尔科岛(Elcho Island)东北部的阿纳姆人(Arnhem),天生眼盲,但在传统歌谣和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一直过着传统生活,他的同名音乐专辑《Gurrumul》把他带向了世界,受到全球的关注和欢迎。纪录片也展现了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位艺术家如何挣扎着平衡自己极为看重的传统,同时又把歌声带向世界。他认为自己是“背负两个世界的人”。音乐家在2017年7月过世,年仅46岁。英国探险家Will Millard的纪录片《我和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在BBC。他花了一年时间在巴布亚进进出出,记录生活在树屋中的科罗威人(Korowai)。这里的原住民在许多纪录片、摄影集中都有出现,人们把他们描述为依然过着原始生活的人。Will发现这都是假的,甚至爆出BBC著名纪录片《人类星球》中关于科罗威人的片段也是造假。他也有自己的发现,在那些拥有工业社会基础设施的残破小镇里、穿着T恤的原住民的生活中,传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Will Millard(左)

  BBC3集迷你剧纪录片《地球奇观》(Earth’s Natural Wonders)第二季分别讲述了原住民、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和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岛民和动物如何共处;喜马拉雅山区的牧人、的因纽特人如何在极端气候下;巴西亚马逊雨林深处的原住民、北大西洋各个岛屿上的人们又是如何在中坚守的。BBC另一部3集迷你剧《远隔重洋:艺术与太平洋》(Oceans Apart Art and the Pacific with James Fox)关注在人到来之前,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已有的原住文明。艺术史学家James Fox讲述当地文化和殖民的相遇和冲突。他研究毛利人如何抵抗殖民和边缘主义,顽强地保留自己特有的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成功界其他地方广为流传。Fox展示了毛利文明如何在刚开始和欧洲人接触时吸纳了许多外来影响,比如现代火药和教等,这种融合在当地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新兴文化,带来了多元的产物,像是雕刻精美的枪托和面带毛利刺青的圣母像等。此外他也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波利尼西亚而非人眼中的“天堂”;原住民的艺术文化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尽管他们,但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艺术和想象力“收复失地”。James Fox

  《最后的守护者》(The Last Guardians)是电影导演和厄瓜多尔亚马逊雨林中的两个部落Sàpara和Kichwa一起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抵抗石油公司、奋力自己的文化和方式的故事,也通过原住民的视角人们不尊重原住民和的后果。影片传达的讯息给当今社会的恶化问题带来强烈,也展示了原住民的智慧对现代化国际群体的重要意义。可在Vimeo上付费收看。PBC推出《美洲土著:从洞穴到》(Native America From Caves to Cosmos),追溯了美洲原住民的历史——谁是美洲第一批人类,他们又创造了什么样的文明。本片也探索了有关美洲土著的根本问题:到底谁是最先生活在美洲的人,他们又以怎样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独特世界?纪录片通过探寻霍皮人在新墨西哥沙漠查戈峡谷中的朝圣、科学家对亚马逊雨林中上古岩壁画的检测、楚瓦什造船人在海湾对他们部落古老航迹的探索,以及一位在墨西哥城附近的下挖掘的考古学家,来揭晓答案。音乐

  那木厂牌今年推出的《行走的声音•河西走廊》用音乐采集和再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歌声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河西走廊是古丝中段、欧亚的咽喉要道、古代文化交融碰撞的黄金通道。这张专辑收录了9首传统民间音乐,涉及7位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同时收录了沿途各地的声。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独特的情感、思想意识、生活场景,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音乐形式。他们以歌声来表达情感、诉说、讴歌英雄、展现生活劳动场景。素材采集结束后,那木厂牌集结了国内外17位优秀原创音乐人,使用18种乐器再创作。民间音乐人的歌唱有的保持原汁原味,有的加以乐器伴奏,在还原音乐场景、保留音乐灵魂的同时,用经典复古混音概念让这些音乐既保持本质又有了现代感。《小岛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是音乐制作人Tim Cole和制作人陈玟臻(BaoBao Chen)耗时三年、走访两大洋16个岛国原住民部落,由音乐家选择希望录下的歌曲,用母语演唱或演奏传统乐器,以独特的活火山、红树林、雨林、海上村庄为背景,录下古老或现代的吟唱,并拍摄记录下来。然后,两人带着一首歌曲到另一个岛上,请其他南岛音乐家加入当地元素,这样一层接一层编织出18首歌曲,每首都由音乐家跨海共制完成。超过百位音乐家透过和录音档,跟彼此分享音乐,并加入合声和乐器演奏,创造出首首融合古老和现代,跨越距离和国界,重现岛屿间共享的文化脉络,又风格各异的歌曲。这些音乐重新起一个被海洋连结着却又四散各方的千万族人。

  每张CD包括一本56页的小,还有一把用竹制牙刷,呼吁人们减少使用塑料、海洋。专辑包装也不使用塑料,而是采用南太平洋特有的树皮和甘蔗纤维制成。唱片也被英国《Songlines》选为年度最佳之一。《Songlines》评出的另一张年度最佳是Jeremy Dutcher的《Wolastoqiyik Lintuwakonawa》,这是这位沃拉斯托克(Wolastoq)原住民作曲家、男高音的首张专辑,结合了古典乐和传统音乐。Jeremy在历史博物馆发现了一张1907年的老唱片,收录的是他祖先歌唱的已被遗忘的歌谣。他在族人长老的带领下深入研究自己的传统,用这张唱片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自己的创作,用民族语言演唱,祖先遥远的声音是男高音和古典乐器背后的另一个层次,低吟声充满时光感,两者并行毫不突兀,也无对比之感,反而有一种遥遥对唱的呼应。

  Jeremy希望以自己的新唱片致敬古老的文化传统,如今还能说沃拉斯托克语的已不过百人,但他依然寄望于文化复兴和,他在专辑里说:“当你把歌谣带回来,你就把人们带回来了,就把一切带回来了。”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的老姆登村依怒江大峡谷的悬崖而建,村民们着传统服饰在里操着傈僳语、用大本嗓唱诗。《大峡谷里的赞美诗》是“行走的耳朵”为Touching Studio短片打造的同名专辑,他们在2017年来到当地收录老姆登怒族人音乐,看到、收录到的是这个边陲村庄里传统和外来的融合。老姆登有一位“堂哥”,周一徒步3个小时上山务农,周六下山参加活动、唱赞美诗,在唱诗班的男低音声部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同时他也需要在山上的一周听着溪水潺潺,独自面对孤独。这里还有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刚刚生了娃,一边在厨房洗碗一边唱着怒族歌谣《哦嘚嘚》。

  制作团队收录了老姆登的赞美诗、民间音乐等加以编排创作,用声音呈现他们在当地所见的那种对比跟融合。这也是一部出色的当代声音艺术作品。风潮唱片年底推出专辑《银掌走马》。这是海西蒙古族民歌采风先行者才仁卓玛的作品。她是位朴实却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在青海民歌沉寂的1980年代末民歌采集之旅,现在由HAYA乐团发起人全胜重新制作,广纳世界音乐、流行、摇滚等多种曲风,让民谣披上新时代外衣,以鲜明生动的姿态延续璀璨的生命。专辑共收录9首歌,8首是才仁卓玛在1988到1990年间采集的。她也是HAYA乐团歌者黛青塔娜的母亲,专辑中才仁卓玛也和乐团合作打造了一首温柔、温暖的新歌谣。风潮唱片今年也为新疆哈萨克族音乐人穆热阿勒(Mural Bimurat)推出首张个人专辑《祖先的礼物》。他曾带着纯熟的冬不拉、吉他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热爱,跟随旋律游走世界各地,这张唱片由法国制作人Eric Lattanzio操刀,收录了穆热阿勒近五年创作的冬不拉曲和哈萨克斯坦母语民谣,其基于穆热阿勒对人生的看法,离合与悲欢,理想与现实,所有复杂的情绪都在其中,古朴不失奢华、干净不失力量。

  《祖先的礼物》荣获2018全球华语金曲年度演奏专辑。穆热阿勒也在今年和好友组建NAVAT乐队,以民族融合的为出发点,跟着音乐游牧世界各地。事迹2018年是美国著名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诞辰150周年。柯蒂斯1868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自学了简单的摄影技术后成为明尼苏达一家摄影棚的学徒。1900年开始计划拍摄、记录美国印第安文化,他想记录印第安人的历史、传说、歌谣、最有成就的长老和战士的故事,还想学习印第安语,由此开始《印第安人》项目。之后20年间柯蒂斯走遍,走访八十多个部落、拍摄4万多张照片,收录了上千张黑胶,最终总共出版20本画册。为纪念柯蒂斯诞辰,全美展开他的摄影作品巡展,最后一场到2019年1月才结束。爱德华·柯蒂斯

  步柯蒂斯后尘拍摄原住民的摄影师不在少数,但作品鲜少有像他这么完整的。最近,图拉利普和维诺米什(Swinomish and Tulalip)印第安摄影师Matika Wilbur公布了她自2012年开始的“562计划”,即拍摄被美国承认的566个部落中的562个。她开始这个计划是因为已故祖母在中的。如今她已走了30万英里,拍摄了400个部落。和其他摄影师不同的另一点是,Wilbur让拍摄对象自己选择拍摄地,“我想要展现的是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她也采访相遇之人,和他们探讨印第安人的身份问题、家庭、爱、心碎、希望、未来和那些改变他们的时刻。“长久以来都是由外人拍摄印第安人,”她说,“我想应该透过印第安人的眼光来讲讲了。”现在这个项目不再仅仅只是摄影计划,而是全面地记录部落文化。Matika Wilbur美国中期选举首次诞生两位原住民女议员——堪萨斯州的Sharice Davids和新墨西哥州的Deb Haaland。Davids是圣语族(Ho-Chunk Nation),还是名同性恋者;Haaland则是霍比人。两人都是党,呼吁族群平等、关注气候变化。“就在70年前,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甚至没有选举权,”Haaland当选后说,“我在母亲传统的霍比人家长大,是第35代了,我从未想象过我所身处的世界也能有一位像我这样的人当选。”两人的当选也提醒着原住民走过了多少漫长而艰辛的岁月才有今天。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也是2016年立岩运动推动、触发的之一。Sharice Davids(左)& Deb Haaland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地原住民拥有的古老智慧有至关重要的价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Patricia Espinosa认为:“原住民一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拥有祖先的传统智慧。”联合国为原住民领导人打造了一个真正的发声平台,旨在推广原住民智慧、让原住民可以完全参与,推动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科技发展在原住民文化传统上也有积极意义。艾美得主Lynette Wallworth使用VR技术拍摄讲述亚马逊亚瓦纳瓦部落(Yawanawa)第一位女萨满Hushahu和部落中的首领Tata的故事,后者已经100岁,活过了、传教士时代。他曾预见族人的人数会锐减,想要强化文化力量,就要和女人分享萨满智慧。Wallworth和这个部族合作,使用VR技术带领受众身临其境走入雨林世界,更是走进世界——感受服用死藤水的效果、感受雨林的草木动物与人的互动等等,旨在让现代人尝试雨林人的知觉世界。女萨满Hushahu

  11月,美国传教士John Allen Chau前往印度桑提内尔岛为原住民传教时被杀的新闻,再次引发“是否要和跟接触的原住民接触”的争议。巴西原住民组织FUNAI拍到亚马逊雨林中独自生活的一位原住民,视频中后者看起来很健康,他们始终和他保持距离、远远观察他已有20年,这是他们第一次拍到视频。1996年FUNAI就多次尝试和他接触,但每次他都以相对,完全;2005年他射伤了一名FUNAI工作人员,此后组织就和他保持距离,远远地给他留一些作子用于耕种,也帮他挡住试图侵占这片土地的外来者。人类学家认为他大概50岁左右,所属部落的其他很可能是被1990年代涌入雨林中的牧场主所杀。这位独居原住民成了雨林部族不和接触也能坚韧过活的象征,他在农人、矿工和伐木者的压力活,也活过了孤独和生离死别。FUNAI拍到的在雨林中独身一人生活的原住民他的小屋

  FUNAI今年也发现雨林中新的未曾和接触的部落,他们预计大约还有一百个这样的部落,呼吁人们不要打扰这些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